和煦溫暖陽光下,一陣陣金黃的稻浪在田間翻滾,稻香彌漫在一望無際的田野間;一串串晶瑩剔透、籽粒飽滿的稻穗,承載著農人們一年的寄托和夢想。田間地頭,機聲隆隆,割稻的、卸稻的、運糧食的一片繁忙,構成了一副喜人的鄉村“豐”景圖。立冬前后,位于安徽省東北部的靈璧縣朱集鎮萬畝“旱改水”項目早晚稻迎來豐收季,農民搶抓晴好天氣,開鐮收割,現場十分火熱,處處洋溢著豐收的景象和農民爽朗的笑聲。
在朱集鎮“旱改水”項目區潼山村水稻種植基地,800余畝水稻正在緊鑼密鼓地開鐮收割。8臺收割機比賽似的開足馬力,并駕齊驅,穿行在金色厚實稻田里,將一壟壟半人高的水稻絞入“嘴”中,瞬間吐出金黃飽滿顆粒。
“我是第一年開始涉及水稻產業,就獲得了大豐收,今年種植了800余畝“喬兩優17”優質水稻,由于管理得當,沒有一點倒伏,長勢非常好,畝產達到1600斤,畝收益超2000元,比常規農業種植增加收入1000多元,這多虧了鎮政府和農技部門的精心指導和培訓。”靈璧縣聚勝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凱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高興地說。
在雙楊村千畝“旱改水”項目水稻種植基地,村民楊賀指著裝滿50噸稻米的大型貨車說:“今年天給力,人努力,加上科技助力,我種植的200畝‘湘伏98’品種,畝產量達到了1550斤,每畝地比去年增加收入700余元。明年我打算全部采用機插秧技術,進一步提高產量和效益。”
“為了給全鎮水稻提供技術支撐,我們農工站的技術人員與水稻種植戶實行一對一幫扶,全程給予技術指導服務,確保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為水稻豐產豐收打下了良好基礎。由于品種選擇對路,管理方法科學,今年水稻畝產量超過1500斤,較去年相比畝增產量200斤以上,全鎮1.1萬水稻實現增產220萬斤,實現了產量和效益雙豐收。”鎮農工站站長孫振山如數家珍介紹道。
近年來,靈璧縣朱集鎮認真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力守好“糧袋子”,端穩“飯碗子”,鼓起群眾“錢袋子”。搶抓政策機遇,以“耕地提質增效”為目標,加大“旱改水”項目實施力度,不斷激發土地活力,全面推進精品、特色、優質、高效、生態現代農業模式,努力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積極爭創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基地,“稻”路越走越寬闊,全鎮“旱改水”項目種稻面積從2021年的1500畝,發展到目前1.1萬畝,把效益不高的中低產田和低洼易澇地轉變成了一個個“田成塊、路相連、渠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化農業生產良田,既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實現了耕地穩產高產、旱澇保收,又加速了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美化了農耕田園風光,為白鷺繁衍生息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吸引了上千只白鷺來此“安家落戶”,形成了“萬畝水田飛白鷺,一抹斜陽落晚風”的生態鄉村美景。
“三年來,朱集鎮緊緊圍繞落實‘糧食安全’目標,把‘旱改水’項目建設作為夯實鄉村振興基礎來抓,全鎮高標準水田面積已超過1萬畝,今年水稻平均畝產1400--1600斤,畝均收入2000多元,比種植玉米、大豆等農作物,每畝增收1000元左右,實現了村集體、種植戶、群眾三方共贏。2024年,朱集鎮圍繞‘旱改水’提質增效,繼續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同步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讓建設的新‘稻’路越走越寬闊,全力助推鄉村振興。”朱集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任立亞信心滿滿地說。(馬東義)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