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小檔案
薛子涵
安慶市第一中學文科實驗班2022屆高中畢業生
2022年高考文科總分605分,全省排名第465名
現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學生。
學習心態篇
一個正確的心態往往能在學習生活上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它能為你注入拼搏到底的意志,創造逆風翻盤的機會。
我初中就讀于安慶市石化一中,高中則有幸進入了安慶一中。在進入高中前,初中班主任送給了我一句話——一切皆有可能。當時的我對此懵懵懂懂,甚至有些不以為然。因為我認為,取得的成績一定遵循著“一分付出,一分收獲”的客觀規律,而這種樂天派的心態則似乎承認了精神和運氣的作用。如今再回首這三年,我才真真切切地體會到,這句話的智慧和過人之處。
高一上學期,我的成績很平穩,保持在全班中等的位置,不差,但也算不上很好。正暗自慶幸著能夠在高手如林的安慶一中保持相對穩定的成績,疫情和隨之而來的網課教學打破了和諧——自制力較差的我離開了老師的監督,猶如脫韁的野馬般開始在家里“放飛自我”,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高二恢復線下課之后,開學考我的排名一落千丈。我慌了,開始像無頭蒼蠅一樣嘗試各種學習方法,只為提高自己那慘不忍睹的成績。然而事與愿違,無論我如何努力,排名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停滯不前,我的苦惱也漸漸加深。直到有一天,我最好的兄弟和我談心時說:“你有沒有發現,你現在所謂的努力,其實是病急亂投醫。正確的學習方法只是提升成績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根源。你真正的問題出在心態上,要從這方面去找突破口。否則就是治標不治本,走不遠的。”
聽了他的分析,我開始反思自己心態的問題。是的,我總是抱著急功近利的心態,去嘗試模仿“大佬”們的學習方法;同時,我又有著中等生的些許自卑心態,從而導致我總是關起門來拼命,很少和老師同學們交流。那我該怎么改呢?此時,初中班主任的那句話再次回響在耳邊,我終于明白了這句話的深意——一切皆有可能,并不是說守株待兔式的擺爛,它說的是每個人要發現問題,正視問題,從而找到方法解決問題;同時,它包含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一種不沉淪的精神、一個讓我們愿意為未來而付出的理由。
說干就干,我開始尋找自己的問題,經過幾次考試分析和咨詢,我基本掌握了我的薄弱之處——數學和英語。接下來就是思考對策了。秉持著“一切皆有可能”的思想,面對著剩下的300天,我不再畏縮,而是迅速改變原有戰術,制訂了一個自己專屬的學習計劃,不再以班里的優秀生為指向標,而是針對自己的問題對癥下藥。正應了那句“你自己就是你最大的對手”。
因為“一切皆有可能”,我開始抓緊利用一切有效時間,我放棄了課間休息去完成學校作業,只為晚上能騰出時間做些課外題;因為“一切皆有可能”,我上課不再開小差,盡全力把老師講的每一個知識點都記到大腦和筆記中;因為“一切皆有可能”,我在學習生活中不再因一次次考試而大喜大悲,而是細致分析暴露的問題,為下一次考試做準備。經歷了高三一年“大躍進”式的拼搏,我的成績一點點有了提升。而每一次成績的提升,更激勵我去繼續前進、創造機會,讓高一高二時的一個個不可能變為可能。到了最后四次大型模擬考,我的成績已經可以穩定在年級前十。這也讓我能夠懷著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抱著滿滿的信心與決心,從容地走入高考考場。
“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面對高考,不僅僅要有充足的知識上的“準備”,更要有面對激烈競爭、起起伏伏時心理上的“準備”。希望各位學弟學妹們吸取我的教訓,盡快樹立正確的心態,做到“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善于把握機會、勇于挑戰自我,從而在面對繁忙的高中生活和嚴肅神圣的高考時,做到有備而來,讓一切不可能變為可能。
學習方法篇
歷 史
我從小就對歷史十分感興趣,上了初高中后,這份興趣更是發展成了一種魂牽夢縈的“愛”。平日里不論其他科目成績怎么波動,歷史總是能保證在A+水平。高三時我報名參加了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燕園杯”歷史大賽,并有幸獲得了全國一等獎。所以在歷史學習上可以說是有著我獨特的心路歷程和學習心得,下面就為大家簡明扼要地概述一下,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做到“更高、更快、更強”。
1.定時空 歷史教材和考試中涉及的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之上的。有些事件可能課本中并沒有提到,但通過把握其發生的時間,我們可以勾勒出事件發生的時代大背景,從而對材料構建起基本的認識和初步的判斷;接著,我們就可以把同時代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大事在腦中過一下,找到課本中同時期事件與材料文本事件的關聯性,“一看三不知”的麻煩也就迎刃而解了(注:這一條要求同學們對課本掌握程度為“熟練”,對各個主要時代特征要做到“快、準、狠”。否則考試時根本沒有那么多時間供我們細細梳理時代大事件。所以學習歷史最重要的就是——背書)。
2.抓主旨 在高考考場上,任何歷史考題抽絲剝繭之后都圍繞著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考察而展開。所以,在平時的刷題中,我們要漸漸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去揣測出題者的意圖和導向。具體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抓住題目中反復出現的詞語(關鍵詞),找出文本論述的核心議題;注意區分不同標點符號使用的區別,拿捏出題人細微的情感變化;根據唯物史觀來評判一件事的是非曲直,展現自己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史學素養......
3.巧排除 歷史題總是令一些同學糾結不已,往往ABCD排除掉兩個選項之后,就犯起了“選擇困難癥”,在剩下的兩個選項中猶豫、徘徊。面對這種情況,我想說的是,歷史題目是讓我們選最佳答案,而不是正確答案。是的,有些時候可能多個選項都符合歷史史實,但它們是否都符合題目設問呢?是否都與材料主旨相呼應呢?是否都有清晰的邏輯合理性呢?所以,歷史題目選出答案的方法并不唯一,“巧排除”強調的就是靈活運用各種方法。比如說A答案在邏輯上有硬傷,那我們就用邏輯排除法;再比如D答案史實沒問題,說法也很合理切題,但是覆蓋面比B小,那我們就用“大局觀”排除。“有真不選假,有大不選小,有虛不選實”。一定要注意歷史學中“正確”的相對性。
我的高中歷史老師告訴我,學歷史,往往要經歷三個階段: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希望大家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在歷史學習的道路上拼盡全力,百煉成鋼,浴火重生。
編后語
一切皆有可能,薛子涵用自己的經歷驗證了這句話,但驗證是有條件的:“不再畏縮,而是迅速改變原有戰術,制訂了一個自己專屬的學習計劃,不再以班里的優秀生為指向標,而是針對自己的問題對癥下藥。”正如薛子涵所言,自己才是自己前行路上的最大敵人和對手,只要認識自己,并對癥下藥,就一定會重生。
□由薛子涵口述、徐徐整理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