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大眾安徽首臺預量產車型下線記者 張正朋 攝
大眾安徽研發中心效果圖
大眾安徽MEB工廠車身車間
蔚來量產車下線
12月7日上午,大眾安徽首臺預量產車型下線,標志著大眾安徽向2023年首款新能源車型全面投產邁出了關鍵一步。
自2021年7月新工廠開工建設以來,大眾安徽在安徽省、合肥市及供應商伙伴和自身專業團隊的協同努力下,創造了一系列里程碑,于短短18個月的時間在其全球領先的MEB工廠中實現了一流設備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其中,占地14萬平方米的車身車間配備了約900臺機器人,是大眾汽車在華工廠中自動化率最高的車間。
大眾安徽不僅是安徽、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完整價值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也是賦能區域經濟,促進產業生態系統長遠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蔚來的“白衣騎士”、比亞迪的“傳奇速度”以及大眾安徽的“首臺下線”,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結緣的十余年間,合肥為我們捧上了不少故事。知優勢補不足,尤其在這三年,合肥快速培養出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等待著收獲時刻。在“汽”宇軒昂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合肥這座城市奔向“新能源汽車之都”的同時,也鏈接著未來與世界。
十余年的深情厚愛
新能源汽車發展,正在成為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汽車產業乃至城市經濟發展決勝未來的重要標志。合肥,作為國內早期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城市之一,對于新能源汽車寄予了莫大的希冀。
對其傾注的深情與厚愛,首先體現在政策上。
2009年,合肥成功申報并開啟了“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作,是首批參與示范推廣的13個城市之一,這成為合肥放棄傳統汽車制造產業,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起點。
從此,政策的“篝火”越來越旺——先后出臺了《關于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若干意見》、《合肥市新能源汽車綠色出行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合肥市推動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若干政策》及其《實施細則》......
這些有力的支持,為合肥落實國家規劃、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點亮了一路暢通的信號燈。
發展汽車產業,合肥的起步優勢并不明顯,當時的先天基礎和廣州、長春、上海、重慶等重點地區相比,差距甚遠;同周邊的武漢、杭州等相比,也差距明顯。可近年來,合肥憑借一套穩、準、狠的投資模式,大手筆押注招攬了蔚來、大眾、比亞迪等一眾龍頭企業,奠定自己在新能源時代的產業地位。
今天的合肥,集聚了江淮、蔚來、大眾(安徽)、比亞迪、安凱、長安、奇瑞(巢湖)、國軒高科、中創新航、華霆動力、巨一動力、銳能科技等產業鏈重點企業305家,形成了涵蓋整車、關鍵零部件(電池、電驅動、智能網聯)、應用(公交、出租、分時租賃、私人)、配套(充電基礎設施、電池回收、檢驗檢測)的完整產業鏈。
“力爭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整車產能突破300萬輛,培育百億級企業10家,實現產值和產量躍居全國第一方陣;布局完整、結構合理的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動力電池年產能超過300GWh,驅動電機系統年產能超過300萬套......”
根據已公布的《“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這座城市展露了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之都的決心。
說不完的奔赴故事
彎道超車的過程,總不缺好故事。
一個個企業與合肥之間的故事讓人津津樂道。而這些僅是開始,故事仍在繼續,精彩還有續集。
今年11月,為保障企業生產穩定運轉,在長豐縣下塘鎮,一支150余名成員組成的疫情防控貨運專班,24小時不間斷服務。每天確保近千輛貨車正常出入,在合肥比亞迪等企業門前,壯觀的景象匯成了一個詞:熱火朝天!
城市與企業之間的雙向奔赴,是“共患難同富貴”的情誼。
當疫情突然來襲,合肥針對“堵點卡點”,建立并落實重點企業包保機制,協調供應鏈企業復產,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當企業有難題,一場場對接會牽起供需橋梁,12345為企服務專席全天在線受理企業訴求,一條條穩企增效、增產增收政策舉措,全力穩定發展預期......
正是這樣的用心用情,大項目紛紛落地,產業鏈強而有力。
在5日召開的“經濟要穩住”新聞發布會上,一組數據令人振奮:10月份,合肥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3%,創年內新高;1-10月,戰新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6.1%,其中新能源產業增速由上半年增長46.9%、前三季度68.6%加快到87.3%,拉動規上工業增長4.5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產業由上半年增長10%、前三季度23.8%加快到27.7%,拉動規上工業增長1.4個百分點。
謀劃好的精彩未來
搞產業發展,哪有天生好命的“錦鯉”,全靠用心良苦的運籌。
從布局開始,合肥便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隨著時間的發展,新能源汽車成為不少城市優先布局和發展的方向。尋找突破之路,合肥謀定了新目標:智能網聯車。
利用自己“人工智能”產業優勢,合肥將新能源汽車產業同人工智能產業相結合。2018年底,合肥包河區與北京中關村合作,共建中關村協同創新智匯園;2019年《合肥市包河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正式發布,幫助傳統汽車產業“換道超車”,推動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領域先行發展;隨后《安徽省“十四五”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發布,智能網聯汽車站上風口。
讓“聰明的車”駛上“智慧的路”,合肥已經積聚了科大訊飛、杭州宏景智駕、合肥四維圖新、科大國創、北科天繪、安徽倉擎、安徽域馳、安徽賽寶、中國電科38所、海康威視、華為和百度等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資源,在傳統新能源汽車產業賽道之外,又增加了一條擁有自身優勢的前景賽道。
“這不僅是新能源汽車,還是智能網聯車。”數月前,合肥又新添一批無人駕駛路測開放道路,百度旗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蘿卜快跑在濱湖新區開啟自動駕駛全無人測試,合肥年輕小伙李云應聘成為一名安全員。“這一周,我就像個導游,帶著合肥市民感受產業黑科技。”
合肥造實現了“開好車”,合肥服務則助力“好開車”。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已建成各類充電設施7.18萬個;車樁比約1.7: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建設規模及車樁比均位于全國前列。初步形成了市區2公里充電服務圈,日均可服務約17萬輛新能源汽車充電需求。
此刻,大眾安徽首臺預量產車型下線,它的意義不止是企業的里程碑,更是城市產業的新起點。不久的將來,在歐洲也能開上合肥造新能源汽車,合肥新能源產業的目標或許是:鏈接未來與世界。
你看,這個城市正在加快釋放消費潛力,大力培育和吸引新生代企業總部;你看,世界制造業大會等一流盛會相繼舉辦,海內外產業大咖云集于此;你看,扎根城市的鏈上企業,正全力推進出口及相關業務落地,加速開拓海外市場......諸多“國際化”的標簽,已為合肥在新能源汽車時代的發展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年終歲末,捷報連連。值得期待的是,合肥新能源汽車又將迎來一個加速發展的“春天”,在競爭激烈的新賽道上盡情釋放自我。合報全媒體記者 樂天茵子/ 高勇/圖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