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答卷
安青網訊 從過去的上學難現象,到現在的家門口就能上學;從過去的黑板、粉筆,到現在的智慧教室......近年來,淮南市教育體育局始終堅定決戰決勝教育脫貧攻堅必勝信心,強化控輟保學工作,繼續實施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穩步推進營養改善計劃,織密義務教育保障網,讓越來越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從“有學上”邁向“上好學”,教育扶貧的美好圖景正在全面鋪展。
義務教育有保障 破解“鄉村弱”現象
“英語課需要和學生多互動,上次送教活動的老師們來上課,她們很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種務實的工作態度、先進的教學理念很值得我們學習。”壽縣瓦埠中學英語教師劉慶庚回憶起2019年參加的市教育體育局中小學教學研究室(以下簡稱市教研室)“送培送教送研”活動,感觸頗深,并表示希望多舉辦此類活動。
解決鄉村教育短板,關鍵在教師。市教研究室負責人夏勝先告訴記者,“讓貧困地區教師更新理念、提升課堂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是提升貧困地區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2018年以來,市教研室先后組織各學科教師65人、教研員16人分赴壽縣正陽中學、壽春小學正陽藝佳幼兒園、瓦埠中學等學校,多次開展‘情系鄉村,助力課堂’送培送教送研、同課異構及統編教材培訓等系列活動”。截至目前,市教研室進初中、小學送課200余節,舉辦培訓講座57次,惠及鄉村學校教師5000人次。
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提升辦學水平,促進教育公平。2020年,市教育體育局投入資金15683.5萬元,完成學前三期、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改薄提升等項目共計301個;完成97所學校鄉村中小學智慧學校建設任務,覆蓋六個縣(區)。2016年以來,該市以創建教育均衡縣為契機,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地位,累計投入資金147582 萬元,新建、改建項目1863個,建設面積189.88萬平方米。此外,進一步實施“全面改薄”“改薄提升”“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學前三期行動計劃”和教育現代化推進工程等項目,全面提升辦學硬件水平,補齊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短板,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受到了廣大師生、百姓一致好評,夯實了脫貧攻堅根基。
加強控輟保學 確保適齡兒童“有學上”
小雨(化名)是大順鎮沙井小學六年級學生,由于家庭環境特殊,不想繼續上學,便輟學在家。了解情況后,沙井小學校長、大順初級中學校長和小雨的班主任立即出動,前往小雨家勸返其回校上學。
“孩子,回來上學吧,多學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根據《義務教育法》,在九年制義務教育期間,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教育”......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沙井小學校長一行給小雨的家長講解了《義務教育法》,讓他們意識到孩子學習的重要性。終于,小雨成功返校。在之后的老師家訪中,小雨美滋滋地說“能繼續上學,真是太好了”。
摸清底數、掌握基本情況是控輟保學的基礎,有效勸返則是關鍵。據悉,通過“制度控輟”“依法控輟”“情感控輟”相結合的形式,該市形成了“長期的校長上門勸返,短期的班主任上門勸返,間斷的同學上門勸返”的工作機制,舉全市之力動員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返校入學,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全市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學生人數清零。
近年來,市教育體育局強化措施、精準發力,認真打好“三核準,三上門”這兩張牌,采用控輟保學工作平臺核準、勸返復學數據核準、電話網絡手段核準等方式,實時動態監管全市控輟保學工作。據統計,2019年秋季學期,該市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623所,在校學生25.6267萬人,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7495人。截至10月25日,全市控輟保學平臺共有學生數565人,其中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已全部復學。
落實營養改善 提高農村孩子“幸福感”
“我看過孩子在學校吃的飯菜,很豐富,也很衛生。感恩政策好啊,我們在外打工很放心。”談起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壽縣三覺鎮瓦房小學某學生家長有感而發。
瓦房小學有學生353名,主要輻射周邊四個村。“食堂菜品種類豐富,孩子們中午不用回家了,在學校就能吃上一頓香噴噴的營養餐,都說太幸福了”。壽縣三覺學區管理中心管理員姚翠竹介紹,學區內的各所學校均按照國家營養餐改善計劃每生每天四元的標準,對在校學生進行膳食改善,極大改善了農村學生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營養狀況。
落實明廚亮灶、大宗食材集中采購配送、實名制認證、食堂操作人員培訓......自2012年3月1日起,壽縣按照省學生營養改善辦公室要求,全力推進食堂供餐實施工作。截至目前,全縣共有269所學校9.5萬名農村義務段學生享受營養改善計劃,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實現全覆蓋。
10月28日,記者從壽縣教育局獲悉,該縣營養餐食堂全部由學校自主經營,認真落實衛生防疫制度,全縣九百五十多名食堂從業人員均持有效健康證明上崗。同時,嚴格規范食品加工操作流程,保證食譜一周之內不重樣;嚴格執行食堂餐具消毒制度,做到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
從學校,到教師,再到學生,市教體局全方位、多舉措助力教育扶貧。記者從淮南市教育體育局獲悉,2018年淮南市啟動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工程。這項工程的實施,進一步整合了全市教育資源,再次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再上新臺階,讓貧困地區的學生享受與城市學生同樣的優質教育,寫好教育“奮進之筆”淮南新篇章。
淮南市教育體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到壽縣貧困戶家走訪慰問
2019年,市教研室一行到鳳臺縣第五幼兒園開展送課下鄉活動
壽縣三覺鎮第一小學的學生們在學校食堂就餐
扶貧人物
朱勇:教育扶貧是事業也是情懷
走進朱勇的辦公室,目光所及之處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塊“2017年教育民生工程學生資助工作先進單位”的榮譽牌和一摞由政治理論書籍、扶貧相關文件、綜合類文摘堆砌起來的各種資料。
2016年,經上級組織安排,朱勇被選派到淮南市謝家集區教育體育局,任教育扶貧辦公室(以下簡稱扶貧辦)主任,資助工作成為他的工作內容之一。他說,“區教育體育局資助中心主要負責大學生貸款,其他各學段資助由扶貧辦負責,這項工作繁雜、精細,稍有疏忽,學生的利益就會受損。所以,這要求我們必須懂政治、講政治、多學理論、多讀政策”。
在資助工作方面,他嚴格按照國家和學校的相關政策執行,并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查;他注重資助工作的可操作性,使工作流程逐步規范化、制度化。次年3月,實現了全區的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生一案”。
與此同時,他負責的其他教育扶貧工作也在扎實開展中,并取得了累累碩果:2018年完成謝家集區幼兒園1500平方米維修,2019年完成孤堆中心幼兒園改造,解決了少數民族地區“入托難”問題;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連續三年控制在0以內,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適齡殘疾兒童入學率100%;完成南部鄉(鎮)六所學校防水及車棚建設,以及南部鄉(鎮)各校智慧課堂建設等。
“這些年的經歷,讓我深切感受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改變命運。其實,許多學生都是想上學的,但落后的觀念、家庭經濟的局限,造成了很多學生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在我們的關心和政策的支持下,看著這些學生回到課堂,走進大學校園,心里的成就感滿溢”。在教育扶貧這條道路上前行,對于朱勇來說,既是一路風雨,也是一路收獲。
盡職盡責、用愛用心扶真貧是他一直秉承的原則。2016年9月,就讀于淮南市第一中學的高二學生王強(化名)產生了退學想法。經過了解,得知王強的父親因車禍一直癱瘓臥床,照顧父親、養活全家的重擔都壓在母親身上,家里生活十分拮據,王強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去打工掙錢貼補家用,從而撐起這個家。鑒于此種情況,朱勇不僅多次到王強家中走訪,多次與王強的班主任、母親溝通,告訴他們要多關心孩子,讓孩子安心讀書;還為王強申請了每月300元的特困生活補助,為了不讓王強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朱勇總是不厭其煩地讓其母親把補助金轉交給孩子,并叮囑一定不要告訴孩子;還協調謝家集區人民武裝部徐政委與該生建立了“一對一”幫扶。在大家的真心幫扶下,2019年,王強順利完成了高中學業,并考入了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圓了大學夢。
“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是國家的莊嚴承諾,也是朱勇的矢志堅守。對于未來,他說,雖然扶貧工作即將告一段落,但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和關愛,我想繼續做下去......
領導點評
淮南市教育體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陳曉斌
打好教育扶貧這記“重拳”
近年來,淮南市教育體育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扶貧思想和關于脫貧攻堅重要論述及考察安徽的重要講話精神,把教育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以教育脫貧攻堅統攬教育工作全局,以革命老區壽縣、深度貧困地區和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重點,著力解決義務教育有保障突出問題,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建立貧困地區教師補充機制,落實貧困地區教師待遇和傾斜政策,通過培訓、送教、送研等多種途徑提升教師業務水平。落實國家資助政策,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輟學,從保障貧困地區適齡兒童少年“有學上”,努力向“上好學”邁進,讓貧困地區學生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本報記者饒艷琴采寫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