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學院團委書記 張 聰
在高校育人體系中,社會實踐是連接理論與實際的重要橋梁,是培育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關鍵路徑。2025年,安徽科技學院聚焦鄉村振興、紅色傳承等時代命題,組建了百余支實踐團隊,學生們的足跡遍布江淮大地。在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始終秉持“實踐出真知”這一理念,既深耕于“行”的探索,也沉潛于“思”的積淀,力求讓社會實踐真正成為賦能青年成長、服務社會發展的有力載體。
以“謀”為先,讓實踐方向與時代同頻。社會實踐的生命力,在于能否精準對接時代需求、呼應青年成長訴求。在項目謀劃階段,我們始終站在人才培養和服務地方發展的雙重維度,緊密結合社會熱點與學科特色,讓實踐主題既具現實意義,又能發揮專業優勢。我們嘗試將社會實踐與思政課創新融合,指導團隊為鳳陽縣小崗村量身創作社會實踐農家思政課《1978:十八個紅手印》,以青年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詮釋改革開放精神,最終斬獲全國大學生講思政課二等獎。這讓我深刻認識到,只有當實踐內容與青年的思想世界產生共鳴,才能真正實現“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以“實”為要,讓實踐落地與創新共振。社會實踐的價值,終究要體現在“落地生根”的實效中。安徽科技學院深耕與小崗村的戰略合作,打造安徽省首個“傳承小崗精神 助力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專項活動。這一活動跳出“走馬觀花”的淺層實踐模式,原創“農家思政”課程,通過場景化、互動式的設計,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悟”,真正實現從“知道”到“做到”的跨越;通過宣傳小崗精神,吸引更多的青年關注并參與鄉村發展。這一活動也被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作為典型案例推介,得到《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媒體的關注報道。
以“效”為尺,讓實踐輻射與長效共生。社會實踐的終極目標,在于構建“常態化、長效化”的育人格局。我們注重發揮實踐項目的輻射效應,將短期實踐與長期服務相結合。依托學校服務地方發展研究院等平臺,帶領學生聚焦農業領域關鍵技術難題,輔助“高效穩定的新型抗菌肽”項目斬獲全國“揭榜掛帥”專項賽特等獎;引導學生以鄉情為紐帶,為家鄉發展貢獻智慧;在小崗村打造“耕讀教育基地”,開通“周末大篷車”,組建“青春聯絡站”,讓小崗精神成為激勵青年的生動教材。
大學生社會實踐應成為培育特色項目的“新標地”、黨建與文化融合的“新試點”、服務地方發展的 “新模板”。唯有將實踐深度嵌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和地方發展需求,才能讓“實踐育人”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既要當好“領航員”,以精準的謀劃指引實踐方向;也要做好“鋪路石”,以創新的舉措保障實踐落地;更要成為“擺渡人”,以長效的機制助力實踐成果轉化,助力青年練就過硬本領,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