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鄉村 服務社會治理
編者按 青春足跡踏熱土,專業智慧獻鄉村。安徽大學“職方隊”千里奔赴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以“七彩課堂”架設推普心橋。安徽新華學院“志電先鋒”深入霍邱稻蝦塘,傾聽農民需求,將“智慧無人艇”駛入生產一線,以科技賦能降本增效。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春芽食為天”志愿者扎根廬江縣郭河鎮,將營養學化為“愛心營養餐”,精準送達老人餐桌。三支隊伍,三種路徑,我省青年學子或以語言促進交流,或以科技賦能生產,或以專業守護健康,他們在廣袤的田野鄉間,用腳步丈量責任,用專業書寫擔當。
足跡踏熱土 智慧獻鄉村
解決問題的答案,在基層一線;服務群眾的溫度,在灶臺炕頭。這個夏天,安徽高校青年學子俯身向下,在最接地氣的地方書寫青春答卷。
千里北上推普路
“孩子們好,我來自德國,目前在學習漢語言文學”“老師,外國人也要學普通話嗎?”“老師,外國人的普通話好標準呀”......7月29日上午,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七彩課堂”推廣普通話課堂活動現場,當地的孩子們正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對話安徽大學漢語言專業留學生。
7月27日至8月1日,安徽大學“職方隊”推普實踐團跨越千里,奔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通過開展調查、走訪、采訪、宣傳和特色課堂等活動,了解當地群眾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在正藍旗團委的幫助下,為當地十余名青少年開展了為期三天的“七彩課堂”普通話推廣課程。
實踐前兩日,該實踐團成員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居民等方式了解普通話在當地的推廣情況。“我們發現,近十年來普通話在當地推廣程度顯著增加。當地以普通話為工具,將特色奶制品、肉制品銷往全國各地,將文旅資源推廣至全國。普通話的推廣不僅有助于當地產業升級,還可以幫助解決當地中小學生升學后語言不通等各類問題。”實踐團成員王浩然表示,為激勵孩子們學好普通話,他們嘗試了多種趣味方式。“除了在線對話漢語言專業留學生,我們也通過繪畫等方式,引導孩子們將課文與繪畫相結合,體會漢語言文字的獨特美感;將推廣普通話與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相結合,帶領孩子們賞析經典抗戰詩詞,增強家國情懷與民族意識”。
“一開始孩子們還有些拘束,但隨著相處的深入,我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臨別那日,十幾個孩子從家里帶來了小掛件、小零食等,塞給實踐團成員之際,輕聲告訴他們:“老師,我以后一定會去安徽看你們的。”
智慧助農 “艇”進鄉村
7月4日,在霍邱縣孟集鎮中心村的水塘邊,安徽新華學院電子工程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志電先鋒”青年實踐團的兩名成員正抬著無人艇設備,緩緩送入水中。不少村民圍在一旁,等待設備“發力”。只見幾名學生熟練操作控制器后,設備對支撐“稻蝦共生”模式的關鍵池塘展開水質監測工作。
“蝦塘太大,人工巡查水質、投料確實耗時耗力,要是能用上這個‘高科技小船’幫我們‘看水’‘喂蝦’,那可就省心多了!”當地村民說道。
“稻蝦共生”綜合種養是該村支柱產業。村民們表示,急需在精準投喂、水質實時監控、病蟲害防治和高效捕撈等環節降本增效。無人艇不僅能夠實現智能撒料,進行水質監測,精準把控水質、水溫、溶氧等關鍵指標;還可以通過利用數據分析,科學指導投餌與病害防控,顯著降低養殖風險,提升蝦稻品質與產量。
7月3日至5日,該實踐團成員走進田間地頭傾聽村民心聲,通過問卷與訪談等形式,調研了包括普通養殖戶、種養能手及合作社負責人在內的村民,圍繞無人艇如何無縫融入現有生產流程、本地化適應性改造、操作便捷性及長期維護成本等關鍵議題,與村“兩委”進行深入研討。“智慧農業是未來方向。大學生帶來的前沿技術為我們解決生產痛點提供了全新視角,期待能盡快落地試點,把‘實驗室智慧’轉化為田間的‘生產力’。”該村村干部表示。
除了為當地產業帶來“高科技”,該實踐團還帶著科普用具、無人機設備、科普書籍,通過“動手體驗+知識講解+書籍捐贈”的形式,讓鄉村青少年在趣味中觸摸科學,在學習中增強安全意識。
“同學們現在看到的全息影像,其實是利用了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7月4日,團隊成員帶著該村10個孩子制作了簡易全息投影裝置,為他們演示了動物、航天器等立體影像,講解了基礎科學原理。
科普結束后,機器人模型、無人機模型、科普實驗箱等科普用具一一亮相。成員們操控著無人機在空中靈活盤旋、俯沖、懸停,并通過視頻向孩子們展示了無人機在農業植保、災害救援、環境監測等領域的應用。隨后,在成員的指導下,孩子們分組操作簡易無人機,親手體驗了起飛與降落,“原來無人機不僅能拍照,還能幫農民伯伯查看莊稼生長情況!”活動現場,一個小男孩興奮地說。
活動結束后,團隊向孩子們贈送了兩臺簡易無人機及各類科普教育書籍,鼓勵他們繼續探索科學的奧秘,為未來的科技發展儲備力量。“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大學生們走出校園,深入鄉村,在與村民和地方企業的密切交流合作中,深刻感受到了鄉村振興的偉大意義和時代使命,進一步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該實踐團指導老師陽麗表示。
送上門的營養餐
“太感謝了,沒想到這把年紀了,還有這么多孩子惦記我,希望你們一直做下去!”7月3日,當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春芽食為天”志愿者服務隊將熱氣騰騰、搭配合理的飯菜送到老人手中時,一位獨居老人緊握志愿者的手,哽咽著說。
這支由食品營養與健康、中藥學、藥學等專業學生組成的服務隊,將專業知識融入愛心配餐、健康體檢、科普宣教等基層服務中,深入廬江縣郭河鎮,開展了為期五天的實踐活動。
“在前期調研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村子里的老年食堂用餐需求大,因此我們發揮專業優勢,結合老年營養需求,優化食譜搭配。”在郭河鎮老年食堂,隊員們精心烹制均衡餐食,協助后廚工作。針對村里七位行動不便的困難老人,服務隊還提供了更為精準的“送餐入戶”服務。
除提供助餐服務,隊員們還通過舉辦健康講座、提供公益體檢及開展科普課堂等方式服務鄉村。在河口村村委會,隊員們圍繞“三高”的成因、危害及預防舉辦健康科普講座,通過向老人發放控鹽量勺、手把手演示科學使用方法,普及“低鹽飲食”理念。在郭河鎮中心幼兒園,中藥學專業學生帶領孩子們制作中藥香囊,介紹常見中草藥知識。在郭河鎮養老服務中心,隊員們熟練地為老人們進行血壓、血糖監測,細心記錄數據,對指標異常者給予個體化的用藥指導和飲食建議,將健康關懷落到實處。
“未來,我校將繼續鼓勵學生發揮專業優勢,精準滴灌鄉村健康土壤,用青春溫度溫暖‘夕陽’、呵護‘春苗’,為構建健康鄉村、推動全面振興貢獻青春力量。”據服務隊指導老師胡維維介紹,“春芽食為天”志愿者服務隊及其核心項目“老年營養助餐行動”始于2021年,長期致力于改善鄉村老年人營養健康,曾多次入選全國志愿服務示范團隊。
實踐團隊成員正與村民運送無人艇設備
安徽大學“職方隊”開展“七彩課堂”現場
隊員們帶領郭河鎮中心幼兒園的幼兒做中藥香囊
實踐感悟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我們看見人民生活美滿,普通話連接千家萬戶,促進產業致富。在七彩課堂上,我們帶領著孩子們品讀古詩詞,賞析抗戰詩詞,促進友好交流。這一幕幕,是安大學子“至誠至堅、博學篤行”品質的具體體現,更是民族團結和現代化發展的生動寫照。
□安徽大學“職方隊”推普實踐團成員 王浩然
參加這次“三下鄉”活動,我深刻體會到科技對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在霍邱縣,我們通過無人艇試驗、科普教育和產業調研,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幫助村民解決農業生產中的難題。看到孩子們對科學充滿好奇的眼神和村民們對智能農機的認可,我備感自豪。此次活動不僅讓我提升了實踐能力,更讓我認識到青年學子的責任與擔當。鄉村振興需要科技與人才的支撐,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應當學以致用,深入基層,為鄉村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安徽新華學院電子工程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志電先鋒”青年實踐團成員 張正義
當最后一份熱乎乎的營養餐遞到一位老奶奶手中,她緊緊攥著我的手反復念叨:“現在的政策好哇,還有你們這些好娃娃記掛著我們,以后可得常來!”那一刻,“三下鄉”三個字,不再是書本上的概念,而是帶著體溫、承載著責任的使命,沉甸甸地落在我的心頭。五天雖短,但鄉村老人捧碗時舒展的笑顏,已為我“學以致用”的專業理想刻下了最樸素也最堅實的注腳。這份體驗如同一顆種子深埋心田,更如一盞燈照亮前路——我愿傾盡所學,讓知識化作力量,為那些容易被遺忘的身影,送去健康的守護與人間的溫熱。
□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春芽食為天”志愿者服務隊 王雪陽
記者陳璐,通訊員王浩然、胡維維、陽麗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