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鄉村 促進鄉村振興
編者按 青春的腳步丈量鄉野,智慧的火花點亮振興。這個暑期,高校學子以專業為筆、以熱忱為墨,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記。從產業調研到文化傳承,從推普助農到教育扶智,青年們用雙腳感知泥土的溫度,用雙手觸摸發展的脈搏。這些實踐不僅展現了高校智力資源與鄉村需求的精準對接,更揭示了新時代青年在基層實踐中淬煉擔當的深層意義。它們既是鄉村振興的微觀樣本,也是青春報國的時代注腳,為“如何讓青年力量更好賦能鄉村”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路徑。
青春足跡丈量振興之路
夏日的皖南鄉野,稻浪翻滾處躍動著青春的身影。在當涂縣的田間地頭,大學生們手持問卷與村民促膝長談;在歙縣老墨廠的松煙氤氳中,舞者將千錘百煉的制墨技藝化作翩躚舞步;在休寧縣鄉村小學的操場上,彩帶龍翻飛劃出彩虹般的軌跡......今年暑期,我省多所高校的實踐團隊奔赴鄉村振興一線,以專業為犁,深耕產業、文化、教育等領域。他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智慧破解難題,在服務鄉村的實踐中完成了一場跨越課堂與田野的成人禮。
從問卷到方案的田野課堂
日前,安徽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青犁·興皖”實踐團隊循著鄉村振興的脈絡,深入當涂縣開展“百校千鎮萬村”調研活動。在當涂縣年陡鎮正覺村,團隊成員與村黨總支書記曹良金圍坐暢談。聽著曹書記對村莊的細致介紹,成員們邊記邊問,高效完成村莊問卷,從人口結構、經濟脈動到基礎設施建設,一筆一畫勾勒出村莊發展的全貌,也精準捕捉到發展中的挑戰。
告別正覺村,實踐團隊馬不停蹄奔赴年陡鎮竹塘村。在這里,團隊成員跟著村“兩委”干部的腳步,一邊聊村莊規劃的藍圖,一邊探發展瓶頸的癥結。資源稟賦如何盤活,特色產業怎樣培育,鄉村治理有哪些新招,村民心里裝著哪些期盼......一個個被認真記錄的問題成為解讀竹塘村發展的關鍵線索。正覺村與竹塘村的差異化實踐,如同兩本鮮活的鄉村發展教材,為團隊提供了多維度的觀察視角。
團隊通過“集中座談+分組入戶”的方式,圍繞農業生產、收支結構、惠農政策知曉度等話題展開調研,不僅收獲了2份村莊問卷、150份農戶問卷組成的“一手數據庫”,還讓成員們在泥土的芬芳中讀懂了鄉村振興的深層邏輯。
扎根大地,方知民之所盼;深入實踐,才懂振興之要。暑期,安徽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耕新者聯盟”實踐團隊奔赴和縣,以歷陽鎮興圩村、姥橋鎮紅光村為樣本,先后走訪了五個特色產業示范點,了解“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感悟產業振興的蓬勃活力。“原來鄉村振興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圖景。” 團隊成員張夢緣在調研筆記中寫道。
實踐期間,團隊成員分組走訪村干部、返鄉創業者及農技專家,完成深度訪談30余人,回收有效問卷80余份,圍繞地方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展開調研。“大學生帶來的新視角對我們很有啟發。”興圩村黨總支書記王燕對實踐團隊給予肯定。課堂上的專業知識,在田間地頭有了具象注解;青年學子的責任擔當,在與村民的零距離接觸中愈發清晰。成員們紛紛表示,將努力讓調研成果真正轉化為助力鄉村發展的可操作、能落地的方案和“金點子”,讓青春智慧在服務鄉村振興中閃閃發光。
從生澀到自信的文化浸潤
這個暑期,安徽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實踐團隊圍繞“從松煙到舞步:徽墨制作技藝的國標舞創作轉化”主題開展實地調研、采風與創作研討活動。團隊成員走進具有百年歷史的歙縣老胡開文墨廠,深入制墨車間、制硯車間、描金車間、松煙車間等生產區域觀摩學習。當工匠放慢捶打節奏,成員們同步展示斗牛舞步伐,體會腳掌抓地發力、重心下沉的瞬間,那一刻,墨錘的剛勁力道與舞蹈的步伐張力產生了直觀而深刻的藝術共鳴。在歙縣博物館的徽墨歙硯專題展廳,成員們通過文字史料、歷代墨錠與硯臺實物系統學習了徽墨制作技藝的千年發展脈絡、工藝特點與文化內涵。成員們就地取材,將展廳中觀察到的墨錠造型、硯臺紋理所蘊含的線條、質感、韻律感轉化為舞蹈動作設計的靈感來源,對舞蹈動作進行了即興改編與深化。
經過幾日的文化浸潤,團隊成員換上了《墨還鄉》的演出服裝再次回到老墨廠演繹舞蹈。這一次,舞者們的動作已褪去了生澀,對徽墨文化氣韻的理解與表達更為透徹和自信。至此,《墨還鄉》的創作之根深植于徽州沃土。
基層年輕干部是政策落地的“傳聲筒”、群眾溝通的“連心橋”,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直接關系到基層治理的效能。安徽藝術學院“皖美同音”推普志愿服務隊來到金寨縣果子園鄉,為年輕干部量身定制了“實用+趣味”的培訓方案。成員們結合基層工作場景,拆解政策宣講、群眾接待中的語言技巧,從“如何用通俗話講清專業詞”到“怎樣用溫和語化解矛盾點”,幫助年輕干部們掌握“說進群眾心坎里”的溝通密碼。果子園鄉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張陽感慨道:“以前跟老鄉打交道,總怕話說不到點子上。通過培訓不僅普通話說得更溜了,還學會了如何把政策講得更接地氣,這真是幫我們打通了基層治理的‘語言關’!”
實踐團隊還對團金寨縣委組織的38名“小小紅色講解員”開展了專業培訓。成員們針對少兒講解員年齡偏小、普通話基礎參差不齊的特點,精心設計了系統課程,指導他們掌握正確的發音方法。成員們還結合紅色文化講解的特殊性,開設了“紅色故事講述技巧”專題課程,讓紅色故事“聲”入人心。“以前我只是背誦講解詞,現在我明白了,講解不是背稿子,是和聽故事的人交朋友。”少兒講解員譚鐘毓說。
“五育潤心”的育人實踐
“彩帶龍舞動起來就像龍在騰云駕霧,特別威風!”暑期伊始,在休寧縣臨溪中心小學的操場上,黃山學院體育學院“體韻飛揚隊”志愿服務團隊的成員們正展示色彩鮮艷的彩帶龍。紅、黃、藍、綠等多種顏色交織的彩帶龍立刻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成員們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孩子們介紹彩帶龍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接著指導孩子們練習基本動作。起初,孩子們的動作稍顯笨拙,彩帶龍也常常纏在一起。不一會兒,操場上便呈現出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孩子們高舉著彩帶龍,時而奔跑,時而跳躍,五彩斑斕的彩帶龍在空中飛舞,宛如一道道絢麗的彩虹。
暑期,黃山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牽‘齊’小手·‘經’心呵護”志愿服務團隊再次走進休寧縣齊云山中心小學開展實踐活動。德育課上,團隊成員帶領孩子們認識國旗,生動講述時代楷模的事跡,引導孩子們寫下對祖國的祝福。智育課上,成員們通過閱讀課、書法課和朗讀課引導孩子們寫好中國字,講好中國話。科普課上,成員們引導孩子們認識中國地理版圖,了解身邊常見天氣現象,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體育課上,成員們帶領孩子們開展乒乓球、籃球、羽毛球等運動課程,與孩子們一起做運動游戲,提升他們的運動素養與自我保護能力。美育課上,成員們與孩子們共同拿起畫筆,用色彩描繪心中的夢想與眼中的世界。音樂課上,孩子們齊唱《紫荊花盛開》《我愛你中國》《小美滿》等充滿時代氣息的歌曲,蓬勃昂揚的歌聲在校園里回蕩。勞育課上,成員們組織孩子們走進菜園參與松土、除草等農事勞動,引導他們在勞動中感悟價值、塑造品格。“看著孩子們一點一滴的變化,感覺我們的付出很有意義。” 團隊成員王曉悅感慨道。
高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不僅是服務鄉村,更是大學生“自找苦吃”、增長見識、砥礪品格、堅定理想信念的寶貴成長經歷。實踐中,如何克服短期實踐的局限,建立更長效的機制?如何更精準地匹配高校專業優勢與鄉村實際需求?如何吸引更多優秀大學生關注鄉村、服務鄉村、扎根鄉村?采訪中,高校團委負責人表示,要深化實踐育人內涵,優化項目設計,加強成果轉化和跟蹤。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希望,完善政策支持,搭建更好平臺,暢通信息渠道。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也在實踐中堅定了奔赴鄉村、建功鄉村的決心,期待在廣袤鄉野書寫新時代的動人篇章。
葡萄種植戶向成員們介紹品種改良技術
團隊成員在墨廠演繹舞蹈《墨還鄉》
團隊成員給孩子們上德育課
實踐感悟
三天小崗村之行,讓我對鄉村振興有了最鮮活的認知。站在稻田畫前,看稻浪翻滾成畫,才懂“智慧農業”不是口號;在蒸谷米工廠,見證科技讓老稻米煥發新生,明白糧食安全藏在工藝里。光伏板下的綠意、電動農機的高效,讓我看見綠色能源如何助力鄉村振興。直播間里推介特產時,我真切感受到“互聯網+”給農村帶來的新活力。大包干紀念館的紅手印、沈浩同志的事跡,還有幼兒們好奇的眼神等都讓我明白:青春該扎根土地,用專業知識續寫改革新篇。
□安徽工業大學電氣學院“紅印青春”實踐團隊成員 符凌志
推普途中,我邂逅了扎根山鄉的“00后”教師漆詠欣。這位從大山走出又毅然歸來的年輕人,眼里映著梯田的輪廓,輕聲而堅定地說:“我曾經循著普通話的指引走出大山,如今帶著一身本領回來,想讓每個孩子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讓他們借著這扇窗去看更遼闊的世界。”那一刻,我讀懂了“不忘初心”四個字的分量。難忘“小小紅色講解員”們趴在石階上記筆記的模樣:膝蓋抵著發燙的石板,筆尖在筆記本上沙沙游走。原來我的初心,就是用播音主持的專業功底喚醒他們的表達欲,用俯身教學的行動告訴他們:在腳下這片紅土地里,埋著多少值得被鏗鏘講述的革命故事。
□安徽藝術學院“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國家重點實踐團隊成員 汪可苒
再次踏入休寧縣齊云山中心小學,孩子們圍著我喊“曉悅老師”,去年的膽怯化作自豪與感動——這份被記得的溫暖,是責任最好的開端,更是歲月饋贈的珍貴成長。美術課上,一個孩子突然抬頭問我:“你們也是學生,為什么要來當我們的老師呀?”那一刻我有點懵,不知道該怎么回答。我們來這里,不是為了扮演“老師”的角色,而是想做一座橋,一頭連著山里的童心,一頭通向外面的世界。我們埋下的不只是填補教育缺口的種子,還是點亮夢想的星火,更是讓每一顆童心都能在陽光下綻放最燦爛的光彩。
□黃山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牽‘齊’小手·‘經’心呵護”實踐服務團成員 王曉悅
(記者謝婷婷,通訊員王丹丹、鄭夢琛、程錦)
□配文圖片由受訪學校提供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