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二字重千鈞。宏偉的發展目標,有著樸素的價值依歸,歸根結底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安徽往前趕,發展日新月異。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著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一項項改革舉措,一項項民生政策,一筆筆真金白銀,化作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祉,生動詮釋了“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同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成果,也應屬于每一個人。
強化惠企政策支持,千方百計穩崗擴崗,支持重點群體,兜牢就業底線,讓教育更公平、看病更方便、養老更安心、托幼更省心,解決好百姓家門口的環境問題,讓更多優質公共服務惠及全民......我省各地各部門以人民的幸福為出發點,關注民生需求,解決民眾難題。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件實事接著一件實事干,才能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需要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也需要正確處理經濟和社會、增長和分配等關系,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加充實、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續。
一枝一葉總關情。我們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解決好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民生問題。山川秀美、生活和美,是每一個普通人的樸素追求,是中華大地的溫暖底色。新時代的趕考路上,我們要常懷為民之心,大興利民之舉,聚焦群眾“心上事”,答好百姓幸福卷。( 晉文婧)
6月12日,六安市裕安區紫荊小學,小朋友在課堂上學拼七巧板。本報通訊員 田凱平 攝
8月15日,在淮北市相山區政務中心不動產登記入學“綠色通道”,為孩子報名的陳先生一家拿到了剛剛辦理的產權證書。本報通訊員 李鑫 攝
7月24日,在亳州市利辛縣孫集鎮許溝口村辣椒種植基地,黨員干部和村民一起收獲辣椒。 本報通訊員 劉勤利 紀靜靜 攝
8月7日,蕪湖市峨山鎮,小朋友在體育公園的球場上打籃球。本報通訊員 肖本祥 攝
引育優質資源 讓更多孩子“上好學”
“新課標下,我們的語文教學要更加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注意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維度去設計教學。”近日,來自西南大學的榮維東教授受邀在安徽師范大學暑期小學期課堂里,為師范生們深入剖析實戰教學。
自2023年起,安徽師范大學連續三年暑假開設暑期小學期課堂,從全國范圍內精心選聘教學名師擔任特聘教授,為師范生們全方位“充電補能”,全面強化師范生教學能力培養。
據統計,這些精心打造出來的“金牌師范生”,大部分畢業后都留在安徽,助力我省基礎教育建設發展,尤其是皖北地區基礎教育優質資源擴容。
皖北地區承擔了我省一半以上中小學生的基礎教育任務。由于經濟基礎、歷史環境等原因,皖北地區基礎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突出。為此,省委、省政府部署實施了皖北地區基礎教育優質資源擴容工程,強化資源保障和政策供給,力促皖北地區基礎教育優質資源擴容提質。
除了為當地培養、輸送更多優秀師范畢業生,去年我省統籌省內非皖北地區、長三角、皖北內部優質資源,推動“強校+弱校”“強校+新校”“強校+鄉村校”模式,為皖北地區培育優質學校112所、優質學位15萬個。今年,又啟動新一輪擴優,計劃再幫扶皖北地區中小學校100所。
隨著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大,曾因學位緊張導致家長連夜排隊報名的現象已成為歷史。為了讓基礎教育階段學位供給更科學合理,我省去年還建立起基礎教育學位預警調度機制,實行省、市、縣三級預警,重點保障學位供給,去年新增熱點中小學學位6.7萬個。
“我省出生人口2017年達到高點,出生率峰谷轉換以及學齡人口局部積聚,給教育資源統籌帶來巨大壓力。基礎教育學位預警調度機制可以有效緩解這種壓力。”省教育廳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以合肥市為例,該市通過建立覆蓋“生源趨勢、教育用地、經費投入、師資需求”的“四維”監測模型,2024年小學一年級實際招生人數和預測人數之間的誤差率僅為0.25%。
今年,我省還將把加強普通高中學位供給、建強縣域普通高中擺在突出位置。從今年已完成的我省中考招生情況看,增加普通高中招生計劃3.8萬個,全省平均普高錄取比例可達67.5%。根據計劃,到2027年,全省要新增普通高中學位20萬個,實現各獨立招生區域內普通高中錄取比例均不低于70%,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好上學”“上好學”需求,為青少年全面發展創造更好條件。(本報記者 陳婉婉)
“三醫”協同發力 讓群眾用藥更便捷
“昨天下午才在鄉衛生院開好處方,今天煎好的中藥就快遞到家,再也不用跑百把公里去縣城抓藥了,對老百姓來說太方便了!”金寨縣沙河鄉的王大媽足不出戶就拿到金寨縣中醫醫院煎好的中藥,這得益于金寨縣智慧共享中藥房的建設。
近年來,金寨縣以“互聯網+中醫藥”為切口,建成了“總藥房+分中心”的模式,實現全縣中藥飲片統一采購、統一審方、統一調配、統一配送。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7月底,金寨縣“互聯網+”中醫藥事服務平臺共計流轉處方45126張,已完成代配159966劑,配送35329人次,代煎131969劑,有效破解了山區藥品配送難題,既保障了藥品質量,也降低了群眾的用藥成本。
智慧共享中藥房并非簡單的“送藥上門”,背后還有藥監部門對藥品全流程的嚴格監管。通過智能共享中藥房管理系統,電子處方、調配、煎藥、倉儲、配送全程可追溯,確保中藥飲片來源可追、去向可查、質量可控。金寨縣中醫醫院黨委書記孫大國表示:“統一平臺采購、同質化管理、標準化流程代煎,不僅讓群眾吃中藥更便捷,也讓中藥質量有了更多保障。”
同樣受益于醫療機構規范藥房(庫)建設這個“小切口”改革的,還有合肥市瑤海區銅陵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全國預防接種門診創優項目示范示教單位”,該中心通過智慧化預防接種門診,實現疫苗從冷鏈運輸到接種終端全程溫度監控與批次追溯,真正做到“每一支疫苗來源可查、去向可追”。
“孩子那么小,打疫苗安全嗎?”面對一些家長的疑慮,該中心預防接種門診主任錢朝敏說:“大家可以放心,疫苗安全是公共衛生的‘生命線’,藥品監管部門對疫苗從出廠到接種全過程都可追溯,我們中心對疫苗的儲存也實行24小時實時溫控,市藥監部門和疾控部門還經常聯合開展監督檢查工作,守護公眾健康是大家共同努力在做的事。”
省藥監局以規范藥房(庫)建設為抓手,會同省衛健委、省醫保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徽省醫療機構規范藥房(庫)建設的通知》,配套制定《安徽省醫療機構“規范藥房(庫)”標準(試行)》,落實醫療機構“規范藥房(庫)”三年建設計劃,推動醫療機構藥品質量管理體系建設。
據悉,截至目前,我省已有860家一級醫療機構、701家鄉鎮衛生院、19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檢查驗收,用藥安全環境及條件得到保障。
從“足不出村”拿到煎好的中藥,到購買的每一盒藥都能掃碼追溯,安徽省藥監局正以規范藥房(庫)建設為支點,撬動醫療、醫保、醫藥“三醫”協同發展與治理,讓群眾用藥更安全、便捷、實惠。(本報記者 陶妍妍)
“廢礦”變身公園 讓居住環境更舒適
“這里原來是一個廢棄的礦區,現在變成了公園,改善了我們的居住環境,我經常早上到這里來散散步。”在新開放的沿山休閑公園里,蕪湖市繁昌區居民孫其進閑適地走著,他對家門口新添的這片綠地十分滿意。
作為繁昌人民體育公園休閑景觀帶的重要延伸,沿山休閑公園近日正式開放,為市民休閑納涼再添綠色空間。彩色步道蜿蜒,各類運動場地齊備,這里已成為市民休閑漫步、運動健身的綠色生活新去處。記者實地探訪,親身感受到這座由廢棄礦山蝶變而成的體育公園的魅力,見證了其從“生態傷疤”向“生態公園”的華麗轉身。
近年來,繁昌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十多年持續治理,成功將峨山鎮廢棄礦山改造為集生態、運動、休閑于一體的城市新地標——繁昌人民體育公園。
眼前這座依山而建的公園,樹木蔥蘢,空氣清新。然而,其前身卻是一座因長期開采而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繁昌區以“繡花”功夫推進生態修復,通過削坡降坡、清除危巖、植被恢復等綜合措施,讓曾經的“生態包袱”煥發新生。
“我們通過實地走訪,收集群眾意見,發現周邊缺少一個規模化的群眾休憩和運動場所,于是我們就總體規劃布局,建設了這個體育公園,讓附近老百姓有了更多體育鍛煉和運動場所。”繁昌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汪峰介紹,自2021年以來,該區累計投入6200多萬元,探索“生態+公園”模式,將廢棄礦區打造成一座集“生態、文化、運動、休閑、娛樂”功能于一體的生態樂園。完善的運動設施配套,迅速在此掀起了全民健身熱潮。
“我們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將曾因采礦導致的廢棄之地、污染之地打造成自然郊野運動公園,包括入口服務、戶外健身、自然探索、運動場地等六大分區,滿足各類人群的運動、休閑、社交需求,不斷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繁昌區重點工程建設管理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丁林表示,繁昌區將持續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工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讓更多市民享受“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美好生活。
“目前,根據市民反饋及管理維護情況,我們正結合城市周邊規劃建設,謀劃項目的綠道延伸與景觀提升工作,力求為市民提供更加舒適的城市生活空間。”丁林說。(本報通訊員 王鑫 朱海兵 本報記者 羅曉宇)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