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新疆,瓜果飄香,天山腳下處處涌動著青春的熱潮。淮南師范學院“青春向黨·筑夢‘疆’來”民族團結實踐團的志愿者們再次踏上這片熱土,延續著自2021年起便從未中斷的使命——用青春力量澆灌民族團結之花,以實際行動踐行“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信念。作為國家級重點實踐團隊、安徽省暑期“三下鄉”優秀團隊,這支隊伍已成為該校“石榴籽”教育模式的鮮活注腳,更成為青年學子扎根基層、服務民族地區的生動縮影。
深耕四載:用腳步丈量民族團結之路
自2021年組建以來,實踐團連續5年,累計組織200余名師生深入新疆天山南北,足跡遍布烏魯木齊、和田、喀什等多地的10余所學校、58個農村社區。他們帶著“紅專結合”的信念,將課堂知識轉化為服務動能:小學教育專業的學子化身“支教老師”,為千余名留守兒童點亮求知路燈;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志愿者開設“心靈驛站”,用專業知識陪伴孩子成長;普通話推廣活動覆蓋3000余人次,讓標準的國語成為溝通心靈的橋梁。
田間地頭里,他們化身“助農主播”,通過新媒體平臺為農戶推廣售賣農產品超3萬元,讓汗水澆灌的果實走出鄉村;紅色教育基地中,他們與當地群眾共學黨史,撰寫200余篇心得體會,把愛黨愛國的情懷融入每一次走訪。這些實踐不僅讓“石榴籽”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更讓團隊兩度榮獲省級表彰,15次登上“學習強國”、光明日報等權威平臺,成為高校服務民族工作的亮眼品牌。
青春接力:2025年的天山腳下新故事
2025年的夏天,新一批志愿者接過接力棒,在新疆的廣袤大地上續寫奉獻篇章。在克州阿克陶縣皮拉力鄉依克其來村的清晨,阿斯古麗·圖拉普站在國旗下,以《維護民族團結,共筑美好家園》為題的演講擲地有聲:“我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日子才能越過越甜!”真摯的話語讓村民們頻頻點頭,掌聲在村委會大院久久回蕩。課后,她又轉身走進“兒童課業輔導站”,用耐心梳理知識重點,孩子們眼中閃爍的求知光芒,是她最珍貴的收獲。
喀什地區英吉沙縣的田埂上,布合力切姆·艾合麥提正跟著村民學習采摘葡萄。驕陽下,汗水浸濕了志愿服,但他的笑容格外燦爛:“親手摘過才知道每顆葡萄的珍貴,這是課本里學不到的‘基層課’。”他一邊干活一邊教村民說普通話,“這個葡萄真甜”“謝謝你們”的對話聲,成了田間最動聽的旋律。而在拜城縣大橋鄉英買里村,阿依乃再爾·艾山的“紅領巾小課堂”里,孩子們正跟著她朗讀課文。“老師教我們寫漢字,還講雷鋒的故事呢!”村里的小女孩古麗米熱捧著作業本,驕傲地展示著進步。
筑夢遠方: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需要的地方
從2021年的蹣跚起步到2025年的薪火相傳,“青春向黨·筑夢‘疆’來”實踐團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基層當作最好的課堂,讓實踐成為最生動的教材。志愿者們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在支教助學中傳遞知識火種,在田間勞作中體會民生疾苦,在政策宣講中凝聚思想共識。
正如團隊成員在日記中所寫:“我們或許做不了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每一次耐心輔導、每一次彎腰勞作、每一次真情交流,都是在為民族團結添磚加瓦。”如今,這支隊伍正以“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模式,帶動更多青年將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讓民族團結的火炬在天山南北代代相傳。
(張麗莉 許怡冉)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