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知識火種,助力鄉村振興,7月1日,淮南師范學院計算機學院“淮畔新程”社會實踐團踏上一場特殊的鄉村振興、科技文化傳播之旅,從稻浪翻滾到炊煙裊裊,于行走中串聯田野與村莊的脈絡。此行既是對鄉村美景的探訪,也是對農耕文化的深情回望,更是對鄉村振興的執著追尋。
實踐團隊走訪橋東村
在橋東村黑斑蛙養殖基地,師生們與養殖戶展開深入交流。團隊成員蹲下身,仔細觀察蛙群活動情況,養殖戶向師生們坦言:“這幾年黑斑蛙銷路不愁,但水質控制和病害預防是難題,就怕一場病讓全塘‘翻塘’,一年的心血就白費了。”針對這一問題,實踐團隊結合計算機專業知識,探討了智能化養殖和數字化農業管理的技術應用方案,為當地特色產業升級提供了新思路。
實踐團隊參觀養殖基地
隨后,團隊成員還走訪了黃牛養殖基地及草莓種植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與農戶深入交流,了解農業生產中的技術需求。通過實地調研,師生們發現橋東村在數字化、信息化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將通過校地合作進一步推動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夕陽西下,團隊成員的身影與鄉間田邊融為一體,科技與農業的種子在此刻悄然生根。
團隊成員肩扛手提,帶著米面糧油等生活物資,分組走訪村中獨居老人,推開木門,入眼的是屋內簡樸的陳設。成員們圍繞生活保障、醫療健康、精神文化等方面展開細致調研。一位75歲的村民李奶奶說:“年紀大了,腿腳不便,去鎮上看病很不方便,希望村里能多安排一些上門醫療服務。”另一位老人則提到:“平時兒女在外打工,家里就我一個人,要是能有個活動中心,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就好了。”
針對這些訴求,團隊與橋東村村委會展開專題座談,建議增設村級健康服務站,并聯合當地衛生院定期開展義診活動。同時,團隊還提議利用村內閑置房屋打造“老年活動中心”,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實踐團隊開展鄉村調研
最后,實踐團隊的志愿者們,帶著學習用品、尋航小車、智能收音機、電子鎖等智能小作品走進橋東村黨群服務中心。志愿者們首先播放了自己制作的智能機器人小視頻,隨后帶領孩子們玩編程小游戲,以生動有趣的方式激發孩子們對科學技術的興趣與熱愛。最后,志愿者們展示所帶來的科技小作品,闡述背后的原理,并讓每個孩子們親自上手嘗試,讓他們在實踐操作中更深入地理解科技知識。孩子們的眼中閃爍著好奇和興奮的光芒,他們積極動手,提出各種新奇的問題,志愿者們耐心細致地一一解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學到了科學知識,還鍛煉了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實踐團隊進行科技知識傳播
這次科技啟蒙活動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科技的種子,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孩子因為這次經歷而愛上科學技術,踏上探索科技的道路。而志愿者們也在與孩子們的互動中,感受到了付出的快樂和意義。通過本次實地考察和調研,不僅增進了同學們對鄉村振興意義的認知,還讓他們更加堅定了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信念。
正值建黨104周年之際,淮南師范學院計算機學院的同學們借助“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契機,將知識、熱情、服務帶到鄉村一線。學院將持續把“三下鄉”活動作為鍛煉學生的重要平臺,進一步推動學院與地方的深度融合,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更大的力量。
(通訊員:朱思露 張天佐)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