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至25日,安徽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赴淮南“淮畔四時 中州盛宴”二十四節氣文化與旅游融合調研本科生社會實踐團隊,奔赴“二十四節氣之城”安徽省淮南市,開展以“尋文化根脈 守民族之魂”為主題的深度調研。團隊通過實地探訪、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形式,系統梳理二十四節氣文化的歷史脈絡與當代價值,盤活淮南特色節氣資源,探索以研學促文化活化的新路徑。據悉,團隊于7月17日至21日進行扎實前期準備,并于7月26日至27日進行成果凝練。
團隊成員與指導老師在楚文化博物館合照(安徽師范大學 劉華輝 提供)
首日:古城尋脈,奠定基礎
7月22日抵達后,團隊迅速安頓并投入工作。先遣小組赴壽縣古城實地踩點,傍晚集體考察古城墻景觀帶,通過細致觀察與動線規劃,初步掌握古城空間布局與人文環境特征,為后續深入調研打下堅實基礎。團隊成員運用觀察法與訪談法,與城墻休憩區居民定向交流,重點聚焦本地節慶習俗與節氣關聯認知、周邊景點文化開發狀況、節氣元素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體現。
實踐團隊與研學隊伍合照(安徽師范大學 劉華輝 提供)
次日:對話歷史,碰撞新知
7月23日,為深挖淮南“楚風漢韻”的文化底蘊,團隊走進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內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在專業講解與導師指導下,隊員們沉浸式感受楚文化魅力,引發對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路徑的深度思考,在學術系統性與民間實踐性的張力中探尋活化之道。在二十四節氣館,團隊完成了一次對文化根脈的追尋。“二十四節氣蘊含的不僅是自然法則,更是人生哲理。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要落實立德樹人的責任。”指導老師楊效忠教授的點撥,將實踐立意提升到育人高度,隊員們深刻領悟到“在做中學”應貫穿調研全過程。基于兩日考察,團隊形成初步研究洞察,揭示了節氣文化認知的代際差異、文旅符號與生活實踐的脫節現象、載體內容失衡及開發主體性缺失等問題。
團隊成員在楚文化博物館調研(安徽師范大學 李婕 提供)
第三日:匠心守護,非遺新生
7月24日,團隊深入豆腐文化發源地——大泉村。通過與村支書來寶、退伍軍人非遺傳承人黃中寶、豆腐宴非遺傳承人張士宏的深度對話,隊員們不僅溯源了國家級非遺豆腐制作技藝與節氣文化的內在聯系,更見證了傳統技藝在鄉村振興中的蓬勃生命力。來寶書記坦言傳承困境:全村僅存40余家豆腐作坊,匠心技藝面臨青黃不接的局面;退伍軍人黃中寶以軍人堅韌毅然返鄉扛起傳承重任;豆腐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張士宏則將二十四節氣精髓融入豆腐烹飪,創新推出時令豆腐宴,為團隊呈現了非遺與節氣文化活態傳承的生動范例。團隊成員表示深受觸動,決定守護好這塊承載兩千年飲食智慧與文化記憶的“活化石”。
來寶書記在與團隊成員交流(安徽師范大學 劉華輝 供圖)
第四日:景韻融合,研學探路
7月25日,團隊聚焦“節氣文化與自然景觀融合”主題,實地考察研學旅游可行性。上午走訪八公山地質公園(豆腐發源地)、淮南子文化園及地質博物館,重點評估地質奇觀與節氣文化的結合潛力,探討依托自然資源設計節氣主題研學活動的方案。下午轉赴焦崗湖濕地公園,通過乘船觀荷、探訪影視城等沉浸式體驗,深入調研景區客流現狀與節氣文化融合度,重點思考三大方向:依托生態資源設計特色節氣體驗項目、盤活現有設施滿足研學需求、創新開發兼具教育性與趣味性的節氣研學產品,力求在保留景區特色基礎上實現文旅深度互融。
青春答卷:傳承使命,啟迪未來
此次淮南之行,團隊初衷是以研學為媒推廣節氣文化,卻被傳承人堅守匠心、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震撼。團隊成員更加堅定信念:要以青春之力,借助研學載體,將凝聚古人智慧與今人堅守的文化瑰寶傳遞給下一代,引導更多青少年在實踐中感悟非遺魅力,自覺成為傳統文化的守護者與傳承者,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
(通訊員 李婕 何玉嬌)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