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位于南京市區的東南大學,到位于滁州來安經濟開發區的安徽立光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約一個小時車程的路線,對于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友法來說爛熟于胸。4年來,作為選派到立光電子公司的“科技副總”,張友法經常駕車往返于兩地,見證了滁寧一體化發展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也親身參與立光電子從小到大、化繭成蝶的歷程。
“我們的最新技術與工藝路線,結合企業的產線、設備投入,大大加快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進程,研發的先進3A玻璃產品即將實現量產,具有強度高、透光率高、耐刮劃、耐油污、防指紋等特點,可廣泛應用于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等高端顯示場景。”張友法告訴記者,僅此一項就將為企業增加3億多元的產值。
除了合作研發新產品,4年來,張友法還為企業解決了一系列現有產品的技術難題,助力企業開展4項技術研發項目,申請9件發明專利和2件實用新型專利,成功獲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此外,他還推動企業與東南大學共建研究生實踐基地,經常幫助企業檢測納米膜樣品,對企業技術研發人員進行培訓,帶領他們去大學實驗室做研發。“希望今后能與企業進行全面合作,幫企業開拓市場、助力企業上市發展。”張友法說。
近年來,來安縣借智高校為縣域企業引入各級“科技副總”42名,先后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35項,助力獲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省專精特新企業5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省企業研發中心4家。
作為安徽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排頭兵,滁州市結合產業特色和企業匹配度,為長三角地區人才搭建優良的發展平臺,實現人才與產業發展的雙向奔赴、互相成就。該市實施“滿天星人才計劃”,連續5年迭代升級招才引智十大舉措,與430多家高校院所開展合作,與39家高校、協會成為“人才強市合伙人”,連續3年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去年成功躋身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強。
滁州市緊扣“8+3”產業鏈,推動校地“優勢互補、發展互促”,構建“高校突破前沿技術—地方承接產業轉化”的協同鏈條,打造雙向賦能的創新生態。通過吸引人才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助企科創專員,或到產業鏈專班和相關縣(區)掛職,一大批人才帶著技術和項目走進企業。(記者 羅寶)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