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烈士墓葬群。
定遠縣零散無名烈士遷入整合墓群紀念碑。
無名烈士紀念碑。
微風輕拂174座墳塋,風聲低語,仿似英魂訴說。
在定遠縣倉鎮王小廟,一處30畝區域內,坐落著174座墳塋。這片區域埋葬著在抗日戰爭期間犧牲的1200余位烈士,不少戰士生同戰、死同穴,墓碑上沒有姓甚名誰,沒有生卒之日,也沒有家人子孫之名,只統一刻著相同的字樣“無名烈士之墓”。
“讓無名變有名!”懷著這樣的信念,定遠縣正在幫助這些烈士“落葉尋根”。
近日,“鐵軍魂·江淮情·合肥紅”抗戰故地行采訪組來到定遠縣,探尋無名烈士墓群背后的故事。
千余英魂定遠安“家”
夏末的空氣中帶著燥熱,記者隨著定遠縣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孟慶報,沿著一路松柏,來到位于王小廟的無名烈士陵園。靜默矗立的烈士紀念碑、莊嚴肅穆的一塊塊墓碑,都在暗示著這片土地曾經的悲壯血淚,夏日的熱到此處仿佛也降了溫。
“這里埋葬的是1942年至1945年,在占雞崗戰斗、黃疃廟戰役等戰斗中犧牲的戰士,他們大多來自新四軍二師。”孟慶報的眼中被草色映得滿目青綠,向記者講述起80多年前的鮮血橫流。
當時,定遠是淮南路西抗日根據地的心臟,也是日偽和頑軍的“眼中釘”。為了守護這顆紅色心臟,新四軍二師用鮮血筑就堡壘,同日偽軍和頑軍進行大小戰斗3000多次,其中粉碎日偽軍數千以上規模的“掃蕩”和進犯多達20多次。而在戰斗中,新四軍傷亡共計達2萬多人。
據時任新四軍一師六旅衛生部部長的郭光華老人回憶,在定遠縣占雞崗戰斗中因重傷不治犧牲了100多位同志。而在黃疃廟戰役——這一萬人對陣的大戰中,重傷員抬到衛生所不治身亡的,多達700人。“這些同志,大多都埋葬在了王小廟。”郭光華表示。而這處陵園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全國最大的新四軍無名烈士墓群。
“準確來說,174座墳塋,當年埋葬的是700余位烈士。2013年后,我們又將定遠縣范圍內零散的無名烈士遺骸遷移到此進行集中安葬。烈士總數由此達到了1200余名之多。”王小廟無名烈士陵園相關負責人吳兵表示。
定遠,曾經最激烈的戰場,如今成為千名英魂的“家”,這片血液染紅的土地,80年后,在夏日的驕陽下草木繁盛。
祠堂見證生命往事
關于鮮血的記憶,并未隨著時間淡去。在陵園后方,一座王小廟無名烈士紀念館成為曾經那段慘痛記憶的收藏者和講述者。走進紀念館,仿佛翻開了厚厚一沓泛黃的老相冊。
為何王小廟會成為如此多烈士的安息之所?紀念館講述了答案。作為當時全國重要根據地之一的定遠,坐落著新四軍二師醫療所,曾是救治傷員的重要樞紐。其中第一衛生分所便設置在王小廟附近的劉家祠堂。
“由于敵人實行‘三光政策’以及長期封鎖,新四軍的物資供應極為困難,得通過購買、自制、戰場繳獲等各種途徑補充。”孟慶報說道。
剃頭刀當手術刀、木工鋸當手術鋸,傷員眾多、條件艱苦,但無論是醫務人員還是戰士們,都以頑強的意志抗爭著。孟慶報向記者講述了戰士張澤國的故事:“張澤國在占雞崗戰斗中身負重傷,手術中沒有麻藥,就生扛,沒有消炎藥,只能用鹽水清洗傷口,清醒的時候,他還帶著大家一起唱歌。”但是張澤國最終還是沒能熬過1944年的寒冬,在劉家祠堂永久合上了雙眼,最終埋葬在王小廟。
犧牲的戰士們太多,當地老百姓還組成了專門負責抬送、掩埋遺體的“杠子隊”,將戰士尸骨送到王小廟北側的荒嶺上埋葬。據原“杠子隊”成員劉忠樸回憶,當時戰士的棺木都是白楊樹、槐樹、椿樹等樹木制成。犧牲人多了,來不及做棺木,就挖一個坑穴放一個遺體,甚至一個坑穴放置多個遺體。
守陵人護烈士安眠
時光輾轉,80多年前的荒山野嶺,現在已經成為郁郁蔥蔥的綠蔭山崗。據了解,1964年,當地對烈士墓群進行首次修繕維護,1998年,王小廟無名烈士紀念碑落成,2021年,陵園迎來改擴建。
建園、立碑、修路,王小廟的荒嶺不再荒涼。
在王小廟常伴烈士的,不止青松翠柏,還有接力傳承的守陵人,其中,第一代守陵人楊文秀的事跡已經成為當地人口中傳頌的佳話。
據當地解說人員介紹,楊文秀16歲參加新四軍,親眼目睹了戰友犧牲的慘烈場景。解放后,楊文秀回鄉務農,每年雷打不動的“儀式”就是清明到王小廟墓群憑吊一番。1970年,他主動申請照看墓群,從此將守護英魂視為余生使命,而這一守,就是30多年,且未曾領取分文報酬。面對大家的疑惑,楊文秀曾堅定地表示:“這些烈士為了新中國解放,命都丟了,死后連個名字都沒留下,我做這點小事算個啥。”
在漫長的歲月中,默默無聞的守陵人楊文秀只有一個樸素的初心——讓烈士安眠。
讓無名變有名!
“1200多名烈士,曾經,每一位都有名字。”孟慶報撫摸著“無名烈士墓”的字樣感慨。活著不丟槍,死了不丟尸,是紅軍傳統,但是因為戰火,這些烈士丟了名字。
孟慶報表示,當時條件受限,每位烈士墳前只豎有木牌,其上寫了戰士的姓名、部隊番號及職務。新四軍撤走后,由于日寇掃蕩、國民黨反動派破壞及日曬雨淋,木牌損毀乃至不見,戰士們的名字也隨之丟失。
要為烈士找回名字,讓無名變有名!在如今的定遠,正活動著一支特殊的“尋親隊伍”——“老兵尋”,他們致力于為這些沉睡的英魂找到遺失的名字,為落葉找到歸根的方向。成立以來,多年輾轉,“老兵尋”已經為4名烈士找到了親人。
2023年清明,對于95歲老人潘寶財來說,意義非凡。找尋了數十年,他終于得知自己大哥潘丁玉的埋骨之地——王小廟無名烈士陵園。
抗戰時期,潘丁玉離家參加了新四軍,走上戰場,手足兄弟由此闊別80年,只有多年前的一封烈士通知書昭示潘丁玉的犧牲。可大哥究竟埋葬在哪兒呢?潘寶財不知道。幾十年間,找到潘丁玉成為潘家一家四代的心愿。逢年過節,餐桌上也會多擺一副碗筷,始終為潘丁玉留著座位。直到2023年,在定遠新四軍研究會及“老兵尋”的幫助下,確定了潘丁玉烈士是原新四軍二師的一名班長,于1942年犧牲,應葬于王小廟。潘家終于圓了“團圓夢”。
“無法明確知曉具體是哪一座墳塋,但能確定是在這片陵園之中,家屬有了吊唁的地方,潘丁玉等幾位烈士也終于有了名。”孟慶報表示。
在這片陵園,還有一個神奇的細節:每到清明時節,埋葬著戰士血肉骨骸的土地上便會綻放出一朵朵名叫“勿忘我”的小花,藍瑩瑩,隨風而動,仿若告訴后人“勿忘這群戰士,勿忘這段歷史”。遍地的花兒成了烈士們無聲的銘牌。
花兒開過一年年,墓群的青草枯了又榮,他們見證著一代代前來緬懷先烈的后人,也見證著故事的繼續。一切,正如無名烈士紀念館中的結束語:“星河橫流,山河為碑,豈曰無名,民心即名。”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