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船去劉灣島上巡診。
王守芳在劉灣島上為村民測量血壓并解答村民疑問。
巡診歸來。
乘坐渡船去劉灣島上巡診。
在巢湖市銀屏鎮釣魚村劉灣島的辛灣渡口,每日清晨的裕溪河總被第一班渡船的槳聲喚醒。晨霧尚未散盡,船槳已劃破水面,載著村民往返于小島與陸地之間。而在這條維系小島生機的航線上,鄉村醫生王守芳的身影已定格了25年——她提著醫藥箱踏過渡口的模樣,早已和渡船的槳聲、河面上的晨霧融為一體,成為村民心中最踏實的“健康信號”。
村民們總親昵地喊她“阿芳”,視她為小島離不開的“健康守門人”。
第八個“中國醫師節”前,記者登上小島,觸摸這份平凡堅守里的滾燙初心。
渡船上的“生命擺渡”
8月17日清晨,初秋的裕溪河被薄霧輕籠,合裕線航道上貨船的汽笛聲在晨霧中悠悠蕩開。此時,王守芳已提著沉甸甸的醫藥箱,踏上了首班渡船。
“阿芳你又上島啊?”老船工熟稔的問候,就像在問候自家孩子。這座四面臨水的小島,常住人口僅有105人,其中98人為留守老人,渡船是他們與外界醫療資源唯一的連接線,而王守芳便是這條線上永不中斷的“擺渡人”。
這份工作并不輕松。除了診治感冒發燒、腰腿疼痛,提供免費測量血壓、血糖等醫療服務,王守芳更像是全村人的閨女。老人們有個頭疼腦熱會找她,心里有煩心事也愿意跟她念叨。
成為島上的家庭醫生后,王守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著村干部挨家挨戶走訪,走遍了所有65歲以上老人的家。根據《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的要求,65歲以上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等重點人群每年要免費體檢一次,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居民,每三個月還要隨訪一次。為此,王守芳幾乎每天都要翻看隨訪表,有時挨個打電話提醒那些沒來的老人,生怕遺漏了誰。
“阿芳人好啊,我腿腳不方便,她每次上島都上門來我家幫我測量血壓和血糖。”80多歲的賈奶奶提起王守芳,不住地夸起她。有次有位高齡老人因大便不暢危及生命,她趕到后毫無嫌隙地動手施救,直到老人脫險才拖著疲憊返程。
“選擇做小島的家庭醫生,就不能辜負這份信任。”王守芳的話語樸實卻堅定。25年來,這條“健康擺渡線”在暴雨、暴雪、臺風等惡劣天氣中從未中斷,她的身影出現在渡船上,如同裕溪河上的航標,為小島村民指引著健康的方向。
健康檔案里的“溫情密碼”
釣魚村衛生室的白墻上,規章制度與健康海報相映成趣,診室內的藥品和器械擺放得整整齊齊,如同列隊的士兵。王守芳的電腦里,常住小島上的98份健康檔案按顏色精心分類:紅色標注高血壓患者和殘疾人,綠色標記糖尿病患者——這是她的“色彩管理系統”,能讓她快速掌握村民的健康狀況。
島上的黃奶奶曾因不按時服藥導致血壓驟升。王守芳在上門服務測量血壓時,發現血壓值偏高,然后詢問其原因,原來是她沒有按時服藥導致。于是,王守芳及時給予用藥和健康指導,強調要按時按量服藥,低鹽低脂飲食,適量運動等。
對于島上50多名慢性病患者,王守芳建立了“一人一檔”管理方案。島上老人行動不便,她就背著血壓儀逐戶上門采集信息;慢性病患者記性差,她把用藥說明寫成大字貼在藥盒上,方便老人查看;隨父母外出打工的兒童疫苗接種常脫節,她建立預防接種微信群,提前通知家長要及時接種疫苗,確保孩子能按時接種。
這些帶著體溫的細節,讓原本冰冷的檔案本變成了充滿溫情的“健康日記”。村民們常說:“阿芳的藥箱里,裝的不僅是藥品,還有我們全島人的安心。”
小島不滅的“健康燈火”
2001年從衛校畢業時,20歲的王守芳背著行囊來到了釣魚村。“我是農村孩子,知道沒醫生的苦。”如今,她的鬢角已添了些許細紋,但仍清晰記得初到時的場景:衛生室里只有三張診床,藥品也不足,走村串戶全靠一雙膠鞋。
如今的衛生室早已煥然一新:新增了健康一體機,集心電圖、心率、血壓、血糖、血壓飽和度、尿常規、體溫7項功能,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當村醫確實辛苦,但能幫到他們,我覺得挺快樂。”王守芳笑著說,村民們常常當面跟她說“十分感謝”,有時自己開車回家時,一想起這些溫暖的話語,心里就美滋滋的。
村醫和大醫院醫生最大的不同是和患者的邊界感。在大醫院,醫生和患者之間總是有一段距離,有病就按科掛號、開方拿藥;但村醫時刻在線,工作和生活早已融為了一體。王守芳每天一大早就開車從城里的家中趕往村衛生室,打開衛生室的大門,靜靜等待患者們的到來,用一顆真誠的心為村民服務。
如今,她的手機仍是島上的“120”,醫藥箱成了移動的“微型醫院”。當問及堅守的意義,她望著窗外正在候診的老人輕聲道:“每次看到老人們病情穩定了,就覺得一切都值得。”
25年的堅守,她用自己的專業和溫情,為小島村民筑起了一道堅實的健康防線,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健康守門人”。在這個醫師節,讓我們向這位小島鄉村醫生致敬,向所有扎根基層的醫務工作者致敬。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