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盛夏,安徽理工大學“凈水先鋒”實踐團奔赴鄉村,以青春之名守護一湖清波。
7月1日至12日,安徽理工大學“凈水先鋒”三下鄉社會實踐團踏上征程,奔赴壽縣青蓮村、安豐塘與巢湖地區,開展為期12天的水環境實地調研、水樣采集與科技科普宣傳活動。圍繞水質現狀、水華治理和生態修復,實踐團以專業眼光、青年擔當深入一線,邁出了科研服務社會的鏗鏘步伐。
實地調研,走進真實的水體世界
巢湖,作為全國重點治理的典型湖泊之一,藍藻問題曾長期困擾著周邊居民。近年來,隨著政府引進先進治理設備與技術,巢湖的水質明顯改善。調研團隊在走訪中了解到,當地采用生物、物理和化學多種手段協同治理藍藻,不僅提高了處理效率,還有效減少了水體富營養化程度。
清晨的巢湖湖畔,朝陽打在湖面上,水汽氤氳,波光粼粼。實踐團成員們穿戴整齊,動作嫻熟地完成每一項操作——采樣、測溫、編號、記錄、封存等。一瓶瓶來自湖心的水樣被小心翼翼地存入冷藏箱中,等待帶回實驗室進行pH值、氮磷濃度、溶解氧等關鍵指標檢測。“這些不起眼的瓶子里,其實藏著整片湖泊的健康數據,承載著對水質治理成效的科學判斷。”隊員感慨道。這種從現場到實驗室的接力,正是高校環境類專業“實踐—研究—服務”融合式育人的真實寫照。
團隊成員團結協作對水體進行采樣。供圖 廖詠琪
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深入多個藍藻高發水域,與水務部門工作人員、村鎮管理者及一線環保人員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交流,了解藍藻暴發的周期規律、治理成本及村民的切身感受。一位當地居民感慨地說:“以前池塘一綠一臭,根本不能用,現在水一干凈,莊稼都長得好了。”
團隊成員對環保人員進行面對面的訪談交流。供圖 石晨馨
科普宣傳,傳播環保理念
走進壽縣青蓮村,團隊成員通過開展藍藻知識普及小課堂,播放水華處理過程視頻,向村民介紹藍藻形成原因、危害及日常生活中如何減少污染源等內容,村民們駐足圍觀,紛紛表示:“原來學生能帶來這么實用的環保技術!”許多家長也帶著孩子參與互動,不僅了解了“水變綠”的原因,也激發了環保意識。通過發放問卷調查,團隊收集了大量關于公眾對水華治理認知和建議的第一手資料。
團隊成員在青蓮村村黨支部進行問卷調查與科普宣傳。供圖 魏鵬
技術落地,綠色方案助力鄉村治理
調研期間,團隊將瓜爾膠制備的浮珠與秸稈纖維素提取的絮凝劑聯合應用于水樣實驗,通過模擬處理過程與對比實驗,驗證了新型技術在藍藻治理方面的有效性與適用性。該方法具有“材料天然、處理高效、無二次污染”的優勢,尤其適合農村水體的生態修復。
實踐團成員表示,通過對比實驗,浮珠與絮凝劑聯用能夠顯著提高微藻去除率,實驗結果為當地水體生態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建言獻策,匯聚青春智慧
實地調研結束后,團隊對采集數據與村民意見進行整理分析,撰寫完成《農村水體水華現狀與技術治理對策調研報告》,并計劃向當地環保部門與水利站報送,提出有針對性的藍藻治理建議和可推廣的低成本技術路徑。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比锣l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這段經歷讓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環境工程專業的使命與價值。既提升了專業素養,也增強了服務鄉村生態建設的責任感與行動力。在這場奔赴綠水青山的青春實踐中,安徽理工大學“凈水先鋒”團隊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青年一代的環保擔當。在科技與溫度的交織中,他們正用知識點亮鄉村生態的明天。青春不止于課堂,更在田野之間綻放光芒。
近年來,水華治理工作正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效。通過持續的技術投入與制度建設,多個藍藻高發區域的水質已明顯改善,水體透明度上升,藻類控制能力顯著增強,生態環境呈現向好趨勢。在藍藻治理的攻堅戰中,離不開“三股力量”的同頻共振:政府政策的堅強引領,為治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資源支持;專家學者的技術指導,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可落地、可復制的治理手段;而最貼近水體的廣大居民,則以切身行動積極參與生態保護,形成了全民共治、協同發力的良好氛圍。正是這三方面力量的合力,才使得巢湖與壽縣等重點水域的藍藻治理初見成效。水清了、岸綠了,生態恢復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變得更加和諧。這種多元共建、協作推進的模式,也為未來我國其他地區的水華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現實樣板。展望未來,我們期待繼續在“政府引導、科技支撐、全民參與”的治理框架下,不斷推動水華治理從“階段改善”走向“長效治理”,真正實現湖清、水凈、生態美的可持續愿景。
團隊成員合影。供圖 張佳蓬
石晨馨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