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深奧的化學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守護社區安全的實用力量?7月上旬,滁州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化身“科學魔法師”,走進滁州市鳳陽路社區,為孩子們精心打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化學惠民·科技護安”主題科普活動。大學生們將實驗室搬進社區課堂,用一個個神奇而安全的趣味實驗,點燃了孩子們的科學熱情,筑牢了日常生活安全防線。
“魔法實驗室”:生活化學,妙趣橫生
活動摒棄枯燥講解,主打沉浸式體驗。在精心設計的“魔法實驗室”里,“泡泡工程師”上線:孩子們利用安全的食品級檸檬酸和小蘇打,親手調制出環保實用的泡泡洗手液。在歡笑聲中,理解了酸堿中和反應的奇妙與應用價值。
“污漬克星”顯身手:面對水壺上頑固的水垢難題,孩子們在“魔法師”引導下,巧妙運用白醋(弱酸)進行溶解祛除。這個直觀的“污漬消失術”實驗,不僅讓孩子們掌握了硬水軟化的環保小竅門,更理解了化學對解決生活難題的作用。
“安全小課堂”:科技護安,練就慧眼
安全意識培養是活動另一核心。大學生們設計互動環節,讓孩子們變身“安全小偵探”:
“標識解碼員”:通過生動有趣的動畫和互動游戲,孩子們迅速學會了識別洗潔精、消毒液等日化用品瓶身上的危險警示標識(如腐蝕、易燃等),提升了對危險化學品的辨識能力。
“防火小英雄”:最令孩子們驚嘆的是“防火披風”實驗。“魔法師”們演示了用硼酸溶液處理過的布料所展現的顯著阻燃特性。這個神奇的實驗,將抽象的防火原理轉化為直觀震撼的視覺體驗,在孩子們心中深深種下防火安全的種子。
“盆栽小醫生”:土壤探秘,學以致用
活動還巧妙融入生態環保理念。孩子們化身“盆栽小醫生”,體驗科學檢測:
在“魔法師”指導下,孩子們使用pH試紙為社區盆栽的土壤進行“健康體檢”,通過觀察試紙的顏色變化,學習判斷土壤的酸堿性。
了解“病因”后,孩子們進一步學習如何利用草木灰(堿性)或有機肥等簡易環保材料,對土壤進行初步的酸堿度調節和改良,將化學知識應用于身邊的綠色守護。
“化學不再是書本上難懂的符號,原來它可以做洗手液、除水垢,還能防火、照顧小花!”一位參與活動的小朋友興奮地分享道。許多家長也表示,活動設計新穎有趣,既讓孩子們在暑假玩得開心,又學到了實實在在的生活技能和安全知識,非常有意義。
滁州學院化工學院此次“三下鄉”科普活動,是高校教育資源下沉社區、服務民生的生動實踐。大學生們充分發揮專業所長,將復雜的化學原理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玩得轉的趣味實驗與互動游戲,有效激發了社區兒童的科學探索興趣,顯著提升了他們的生活安全意識和環保實踐能力。活動不僅播撒了科學的種子,更在歡聲笑語中詮釋了“科技為民”的真諦,展現了新時代大學生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助力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的責任與擔當,為創新基層科普教育模式提供了有益探索。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