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厚植青年學子家國情懷,暑假期間,皖江工學院“水潤山河,脈系家國”實踐團走進水情科普與水文化傳承綜合性教育實踐體驗基地(國家級高校綜合性教育實踐體驗基地),開展了一場融愛國主義教育、中國精神傳承、改革創新精神于一體的主題實踐活動。
水情科普與水文化傳承綜合性教育實踐體驗基地展示廳。袁曉楠 供圖
探尋紅色印記 感悟家國情懷
6月26日,實踐團隊正式開啟活動,踏入水情館,厚重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從革命年代水利建設助力根據地發展的崢嶸歲月,到新時代“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的治水實踐,館內每一件展品、每一段影像都鐫刻著黨領導下水利事業的壯闊征程。實踐隊員們駐足凝視、凝神思索,在時光長廊中探尋紅色基因與水利事業的精神共鳴,深刻領悟水利建設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民生福祉的戰略意義,厚植“水潤中華、情系家國”的赤子情懷。
此次活動不僅是對水情知識的初探,更激發了隊員們對水利事業的家國認同,為后續實踐奠定了情感基礎。
帶隊老師向同學們介紹展館背景。
水情基地講解員向實踐隊員科普國家水情知識。
傳承精神火炬 堅守初心使命
6月27日,專業講解員以生動翔實的案例,帶領實踐隊員回溯水利事業發展的紅色脈絡。從革命時期“軍民同心修水渠”的魚水深情,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萬人會戰治淮河”的磅礴力量,再到新時代“長江大保護”的科學實踐,一個個故事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沉浸式學習中,隊員們深刻認識到水利事業的發展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大思政課”實踐育人的鮮活體現。大家紛紛表示,將以先輩為榜樣,在學思踐悟中筑牢信仰之基,在知行合一中踐行初心使命。
通過講解,實踐團成員深刻體會到“治國必先治水”的戰略思想,為后續宣講和采訪環節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水情基地講解員帶領實踐隊員回溯水利事業發展的紅色脈絡。袁曉楠 供圖
傳遞水情密碼 服務基層宣傳
6月28日-6月29日,青年學子化身“紅色宣講員”,積極服務基層水情宣傳。他們結合所學,以青春視角解碼水情故事。或講述古代水利工程中蘊含的辯證思維,或闡釋新時代治水方針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內在聯系,用鮮活語言向公眾展現水利事業的時代價值。活動同步錄制“水情微課堂”系列視頻,計劃通過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以“青年講給青年聽、講給群眾聽”的創新形式,讓紅色水利精神“破圈”“出彩”,服務社會水情知識普及。鏡頭中,學子們自信昂揚的姿態,不僅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更傳遞出“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堅定信念和服務社會的熱情。
宣講活動不僅服務了基層水情科普,更將科技賦能智慧水利的理念融入青年行動,體現了改革創新精神。
青年學子化身“紅色宣講員”進行水情宣傳。
匯聚奮進動能 激蕩愛國情懷
6月30日,實踐團隊進行了訪談交流環節,采訪了參觀過水情館的同學,分享其觀后感和內心觸動。“這次參觀讓我深刻體會到水利與家國命運相連。治水文物、抗洪影像展現先輩擔當,從遠古大禹治水到當代水利工程,處處彰顯愛國情懷與報國之志。這不僅是知識學習,更是一場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激勵我為守護山河、建設祖國貢獻力量。”從水利工程建設中的集體主義精神,到節水護水行動中的責任擔當,大家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參觀感悟轉化為報國之志和投身社會實踐的動力。這些真摯話語,既是新時代青年對水利事業的深刻理解,更是他們將愛國情、強國志轉化為服務社會、建設祖國實際行動的生動宣言。
在同學參觀水情基地后,實踐隊員進行采訪。
訪談中,隊員們深受水利人無私奉獻、吃苦耐勞精神品質的感染。這既體現了偉大奮斗與團結的中國精神,也成為后續總結和心得體會撰寫的生動素材。
承千年水脈 厚植時代擔當
7月1日-7月2日活動舉行了揭牌儀式,并精心設計水情知識專題問卷,推動理論學習走深走實。揭牌環節標志著基地的正式啟用,而問卷內容涵蓋水利發展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導實踐隊員從理論高度理解水利事業的戰略意義。通過答題互動,大家明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治水實踐的科學指引,認識到“人水和諧”理念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智慧。
水情科普與水文化傳承綜合性教育實踐體驗基地掛牌。
團隊成員合影背景為皖江工學院水情教育科普基地。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既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課,又是一堂沉浸式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實踐隊員們在回溯水利發展歷程中感悟中國精神內涵,在學習交流互動中深化思政理論認知,在躬身實踐探索中強化使命擔當。引導青年學子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積極投身“三下鄉”等社會實踐,在守護江河安瀾、建設美麗中國的征程中貢獻青春力量,以實際行動書寫無愧于時代的青春答卷!
(袁曉楠 程慧瀅 謝露影)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