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帶娃”且免費,“青舟學堂”解決了不少家長的燃眉之急。7月10日,2025年阜陽市潁州區“青舟學堂”暑假公益托管班正式開始報名。該托管班嚴格遵循“先報先得”原則,開放報名通道后,150個免費名額在半小時內被一搶而空,其中中清社區的托管名額兩分鐘便告罄。家長們緊盯著手機秒表爭搶名額,有位媽媽笑著說:“這比搶春運票還要緊張,好在我家兩個孩子都報上名了。”
翻開“青舟學堂”的時光相冊,那些關于成長與陪伴的故事,正隨著四季更迭變得愈發清晰。“姐姐你瞧,我包的餃子是不是像一個個小元寶呀?”2025年寒假的最后一天,在潁州區中清社區托管班里,一個小學員舉著造型歪扭的餃子,笑容滿面地和青年志愿者說道。當冬日的寒風席卷潁州大地,“青舟學堂”的教室里卻溫暖如春。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寫春聯,志愿者正在教他們用彩紙折出會“跳舞”的燈籠。據悉,2023年至2025年寒暑假期間,“青舟學堂”開設了超過200課時的特色課程,服務青少年兒童1000余人次。
新興領域從業者的福音
順豐快遞員王建軍緊緊盯著手機秒表,在開放報名的第12秒,成功為女兒搶到了名額。他感慨地說:“去年孩子只能獨自在家,我還得在送貨間隙跑回家三次。今年,我終于能安心工作了。”
當城市新興經濟照亮潁州街頭,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直播電商等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群體如潮水般涌現,他們揮灑著汗水,為城市帶來了便利與活力。然而,每到寒暑假,這些“城市擺渡人”便陷入了兩難之境:工作節奏緊湊,孩子的看護難題似巨石般沉甸甸地壓在心頭。
“青舟學堂”精準把握了這一痛點,打造出免費且規范的托管服務。它將服務點設置在青年之家、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構建起“15分鐘托管圈”,達成了“家——崗——托”三點一線的無縫對接。家長無需跨區域奔波,孩子也無須長時間獨處,工作與育兒在時空上的矛盾被巧妙化解。
這種“全時守護”的背后,體現了團潁州區委對青年生活節奏的深入洞察。只有讓青年擺脫“碎片化接送”的困擾,他們才能更加專注地投入工作,為城市運轉持續注入動力。外賣騎手李芳算了一筆賬:“現在每天能多跑15單,月收入增加了不少,還能爭取‘單王’獎勵,真是多虧了這個免費托班。”
“青舟學堂”工作人員表示,與去年相比,今年的服務對象進一步擴大。全區1~6年級的雙職工子女、留守兒童以及新就業形態從業者子女,只要符合條件且有需求,都可就近選擇托管點。這意味著,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等也能夠安心地將孩子送至托管班,無須再為難以兼顧工作與照顧孩子而憂心。
“以前暑假只能把孩子鎖在家里,現在他每天跟著志愿者學習、做科學實驗,回家還教我防溺水知識。”一位網約車司機的話道出了眾多家長的心聲。“青舟學堂”已然成為家長們口口相傳的“帶娃神器”,正如一位家長在留言簿上所寫:“把孩子交到這里,就像把心放進了保險柜。”
規范管理鑄就公益品牌
“青舟學堂”的起航源于一套精準的“航海圖”。作為免費的公益托班,它在規范管理方面毫不懈怠,每年寒暑假前兩個月,團區委聯合多個部門精心制定方案,從課程設計到應急預案,每一項都進行細致規劃。
團區委牽頭制定的“3+1”管理服務模式,以及涵蓋報名、培訓、服務全流程的二十余條管理制度,從志愿者的著裝規范到兒童接送的簽字流程,從設備使用的登記到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每一個細節都被納入標準化管理,每一個環節都展現出專業與溫情。
在活動方案中,托管時間精確到分鐘,課程表按周更新,經過二十多次修改才最終確定。崗前培訓更是嚴格且全面:志愿者不僅要學習兒童急救知識,還要了解兒童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大學生志愿者周雪晴在培訓后感慨道:“原來輔導孩子寫作業比解高數題還難,現在看到孩子們學會各種技能時的笑臉,一切都值得了。”
“我們采用‘倒排工期’法,從結業時間倒推每個時間節點,確保活動零差錯。”“青舟學堂”項目負責人表示,這里既有知識課程,也有實踐課程,借助“安全教育周”“科技啟蒙日”“紅色思政引領”等特色模塊,讓制度的剛性與教育的溫情實現完美融合。一方面,以標準化流程堅守安全底線;另一方面,以個性化設計激發孩子的成長潛能,讓公益托班切實成為讓家長安心、孩子開心的成長港灣。
雙向奔赴 共同成長
對大學生志愿者們而言,“青舟學堂”宛如一場溫暖的接力。師范專業的志愿者在“政治啟蒙課”上,學會運用孩子們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黨史;美術專業的志愿者精心設計出趣味十足的非遺剪紙課程;計算機專業的志愿者則帶領孩子們借助編程軟件描繪出“我心中的潁州”。
隨著托班課程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革新,無人機、AI等科技元素融入課堂。志愿者與孩子們攜手探索未來,知識的雙向交流讓課堂處處充滿驚喜。這些寶貴的經歷,不僅成為他們簡歷上的閃光點,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公益的種子。
“在這里,我學會了如何與孩子溝通,也深切體會到了責任的分量。”志愿者張哲軒在結業日志中如是寫道。而孩子們用彩紙折成的“感謝信”上,歪歪扭扭的字跡寫著:“哥哥姐姐,你們是我最好的假期禮物。”
“‘青舟學堂’就像一棵大樹,孩子們是嫩芽,志愿者是枝葉,大家相互滋養,共同成長。” 團區委負責人說。
“去年我家孩子在這兒學會了包餃子,今年嚷嚷著要去學操控無人機呢。”一位家長笑著說。
2025年暑假,“青舟學堂”在課程和制度方面均進行了更新升級,以更前沿的視野、更科學的體系,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個集趣味性與成長性于一體的“知識樂園”。
編后語
寒來暑往,青舟不輟。“青舟學堂”這艘“青春方舟”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以青年需求為錨點,將政策的溫度轉化為發展的動能,精準把握了“服務青年”與“青年服務”之間的辯證關系。當免費托班成為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的“定心丸”, 當青年不再因育兒焦慮而選擇離開,城市便真正實現了與青年的“雙向奔赴”。
在“青舟學堂”,每一份托付都是信任的傳遞,每一次成長都是城市的回響。它憑借著規范的服務,讓新就業形態從業者輕裝上陣,也讓大學生志愿者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校準人生的方向。
志愿者教孩子們繪畫
辨識中藥材
心理健康講座
志愿者和孩子們在一起
(劉欣爾、記者徐徐)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