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小小的刷子,能撐起一個縣級市的特色產業,行業規模還能做到全國第一。
誰又能想到,一個戶籍人口50多萬的偏遠小縣,做起了“功能膜新材料產業”,提出“百億企業、千億產業”的目標,志在打造“中國膜都”。
這就是安徽潛山市和太湖縣的例子。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靠著縣域特色產業集群,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安徽,已有72個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實現縣域全覆蓋,這些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形成“群主企業+配套企業”產業生態,在引導資源集中、發揮集聚效應、形成規模經濟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全省縣域經濟增長的主引擎。2024年以來,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營收突破1萬億元,規上企業突破4000家。
與滬蘇浙等先發地區相比,我省縣域集群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一些集群中小企業在轉型升級、科技賦能、人才培育、企業融資等方面仍需助力。
“抱團作戰”與轉型升級,尤其需要強有力的政策供給。
記者從省發展改革委了解到,近日,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等四部門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的若干措施》。這些措施可謂是“全生命周期+全鏈條”式的政策支持,從科技、人才,到財政、金融、品牌塑造等,對標滬蘇浙的先進經驗,給出了12條針對性強、實打實的具體舉措。
針對部分縣域特色產業集群轉型困難、發展方向不明等痛點堵點,《若干措施》加強了省級統籌,在省級層面建立“一群一策”動態診斷機制,統籌開展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市場匹配度四維診斷,給地方發展縣域特色產業集群予以清晰指導扶持。
我省正以“政府+市場”的有效模式,促進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讓“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理念精準落地落實。
“一群一策”
這次出臺的推進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若干措施,特別提出要建立省級統籌的“一群一策”診斷機制。由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省商務廳及各市、縣政府配合協同實施。
如何做到“一群一策”診斷?據了解,每年將遴選一批規模體量大、延伸配套好、支撐帶動強的集群,圍繞產業鏈升級、價值鏈延伸、供應鏈韌性、市場供需匹配、要素保障能力等方面開展專項診斷,形成“問題清單+提升路徑+項目支撐”綜合解決方案。由市縣精準落實“一鏈一策”要素保障和培育舉措,加強集群間產業鏈合作,推動重點集群在技術升級、品牌塑造、數字賦能等領域實現突破,全面提升集群核心競爭力。
談及建立這項機制的目的和意義,省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由省級來統籌引領“一群一策”的診斷,既體現了全省對于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視,又能“跳出來看問題”,系統梳理發展現狀,科學研判問題短板,更科學、專業、客觀地指導縣域特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發展壯大,做到“找準病灶、對癥下藥”。
轉型,是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的關鍵詞。聚焦集群的“智改數轉”,《若干措施》明確開展數字化轉型培訓,優先在集群推廣應用“小快輕準”數字化解決方案,支持集群企業梯度培育智能工廠;推動集群規上企業數字化改造、規模以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應用全覆蓋。支持中小企業圍繞細分行業典型場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大模型,實施輕量化“智改數轉”項目,形成中小企業轉型標桿。
針對光伏和儲能產業及其項目應用場景的拓展,《若干措施》特別提到,支持縣域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集群綠色發展,拓展縣域分布式光伏多應用場景。
加速品牌“出圈”
做大做強特色產業集群,既要夯實內功,又要對外開放。
太湖的功能膜新材料產業集群,就是個典型例子。經濟體量不大,區位偏遠,也沒有多少工業基礎的太湖縣,在過去十多年里,從無到有地培育出了頗具規模的新興產業集群,其中重要的一條路,就是注重夯實內功,做到“專精特新”。
功能膜產業,可分為基膜、涂布、膜切等環節。因此,功能膜產業鏈上的企業,大多體量有限,能做到數億元年產值就算是大企業。這一特點決定了發展功能膜產業必須走專精特新的路子,深耕細分領域,做出專業性和自身特色。
目前,太湖縣共有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中6家屬于功能膜新材料產業??紤]到太湖規上工業企業總數只有100多家,而老牌縣域經濟強縣通常有四五百家乃至更多規上工業企業,太湖縣“小巨人”的“含量”更顯突出。
創新,是專精特新的核心與靈魂。據統計,太湖縣功能膜新材料產業研發投入強度達4.82%,目前已建設省企業技術中心、省工業設計中心、省制造業創新中心等省級科創平臺17家,功能膜企業研發人員占比8.9%,初步形成較強創新能力。
像太湖一樣,在安徽,不少縣域特色產業集群依托著“專精特新”,走上發展的“快車道”,特色品牌強勢“出圈”。
長豐的汽車、太和的發藝、無為的羽毛球、明光的凹凸棒......這些產業集群實現單品突破,成功樹立集群品牌。針對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與品牌塑造,《若干措施》明確提出,到2027年,組建30個左右縣域特色產業創新研究院,為有合作需求的集群牽線搭橋,與高校院所開展合作,安徽省依據其研發投入、創新成果產出績效等情況給予支持。
在品牌塑造上,鼓勵集群企業參加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世界制造業大會,支持抱團參加省內外老字號主題博覽會等專業展會,助力企業拓展新市場和提升品牌影響力;對省內舉辦的達到一定規模的大型汽車展會活動,按規定給予展會費用補助。
聚焦對外開放,《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具備條件的集群推動“產業帶+跨境電商”發展、開設中歐“定制班列”,提升對外開放能力。支持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為集群中小企業提供外貿公共服務。鼓勵企業利用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等新業態新模式開拓國際市場。支持集群企業提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品牌營銷、渠道網絡等能力,培育內外貿一體化經營企業。
“銀團貸款”支持
人才、資金......這些要素,都是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所必需的。聚焦這些關鍵要素,《若干措施》不僅給出了優惠政策,還強化政策集成,統籌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皖北振興等資金向縣域集群傾斜。
圍繞人才的引進,《若干措施》提出,因地制宜設置契合集群發展的急需專業,銜接產業布局推進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依托產業園區建設縣域產教融合體。鼓勵職業院校與集群重點企業共建定向培養班等。
《若干措施》特別提到了加大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比如,支持符合條件的集群基礎設施、公共技術服務和數字化轉型平臺等項目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申報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鼓勵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南北合作共建園區、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皖北地區、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集群建設。
金融,是產業發展的“血脈”?!度舾纱胧诽岢?,支持政策性、商業性銀行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共同開展“銀團貸款”,按照不同項目類型為集群企業設計針對性、差異性融資計劃,強化信貸資源供給,對產業基礎設施和制造業中長期領域加大貸款投放。
所謂“銀團貸款”是指由兩家或兩家以上銀行基于相同貸款條件,依據同一貸款協議,按約定時間和比例,通過代理行向借款人提供的本外幣貸款或授信業務。用這種方式開展“組團式”貸款,可以滿足特色產業集群長期的、大額的資金需求。
為實現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若干措施》還鼓勵“結對幫扶+合作”,鼓勵省屬國企與集群企業加強合作,引導省屬企業擴大在縣域的產業布局,圍繞新材料、新能源、現代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謀劃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同時,支持集群內每家規上企業幫扶2家至3家規下企業,利用產業鏈大企業技術、資源、管理等優勢,破解中小企業技術難題,推動集群企業抱團發展。
(本報記者 王弘毅)
id="">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