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
近年來,我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保護版權就是保護創新”的理念,扎實推進版權保護和運用,有力維護權利人合法權益和公平競爭的版權市場秩序,為促進文化和科學事業繁榮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優化服務:
作品版權登記跨越發展
近日,國家版權局公布第二批版權強國建設典型案例,合肥市推進智能語音軟件版權保護運用經驗做法榜上有名。合肥市集聚智能語音龍頭企業,打造中國聲谷產業創新中心,近兩年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量17.87萬件,全國城市排名第8。版權護航,助力智能語音產業實現跨越發展。
作品登記,有助于解決著作權糾紛,為版權交易和維權提供證據支持。2016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免費開展作品登記和全程線上辦理,便利作品登記服務。近5年,全省累計登記作品數量達127萬件,是之前10年的10倍以上。2022年至2024年,全省軟件著作權登記量連續3年躋身全國前10。
在數字技術驅動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省通過技術賦能,持續優化提升版權服務水平。安徽省文化產權交易所(安徽省版權交易中心)引入區塊鏈等技術,建設安徽版權在線數字服務平臺,參與制定《基于區塊鏈的文化數字內容跨域共享技術要求》等行業技術標準,獲評國家“區塊鏈+版權”創新應用良好試點單位。
安徽省文化產權交易所(安徽省版權交易中心)副總經理羅時琿說:“在安徽省版權局的指導下,我們以試點為契機,形成了一鏈一平臺、一基金多場景的版權服務新模式。同時,我們面向中小微企業提供基于區塊鏈基礎上的版權服務工作,進一步推廣試點的應用成果,實現作品版權登記工作量和質的飛躍。”
強化保護:
營造尊重版權濃厚氛圍
合肥市版權宣傳走進全民閱讀市集,通過趣味問答吸引廣大市民主動學習版權相關知識;蕪湖市版權宣傳搭上“皖美思政課”系列活動的班車,向社會各界介紹著作權法律法規......在今年4月“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期間,江淮各地版權宣傳探索新形式、增強互動性,讓版權保護的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
近年來,我省圍繞“保護版權 激勵創新”主題,組織開展系列版權宣傳活動。從開設“安徽版權”公眾號到發布徽風皖韻系列版權宣傳海報和音視頻,從上線版權知識微講堂到舉辦版權保護展播展演,豐富多彩的活動廣泛宣傳普及版權法律法規,增強全社會版權意識,積極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的濃厚氛圍。
尊重版權,保護正版。全省扎實推進軟件正版化,省市縣三級黨政機關實現正版軟件全覆蓋,國有企業和衛生健康系統軟件正版化全國領先。全省軟件服務業收入從2012年的125億元躍升到2024年的2501億元。去年10月,安徽推進軟件正版化工作經驗做法入選國家版權局第一批版權強國建設典型案例。
版權保護,利國利民。對于侵權行為,必須重拳出擊、形成震懾。近年來,我省強化重點行業領域治理,持續開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青少年版權保護季、院線電影版權保護等專項行動,同時突出大案要案查辦,推行重大案件會診機制,組織集中辦案,發布典型案件,形成有力震懾。近5年,全省累計有200家單位和257名個人榮獲全國查處重大侵權盜版案件有功獎勵。
探索創新:
促進文化成果版權運用
栩栩如生的魚燈游動在綠水青山的村落中,穿梭在粉墻黛瓦的街巷里,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匯聚古韻徽州。黃山市歙縣深挖千年魚燈版權價值,建成魚燈工坊24處,組建魚燈表演團隊15支,創作推出魚燈主題微短劇、網絡游戲、國貨聯名、文創產品等近200款,徽州魚燈先后亮相國際版權展和香港書展。近日,國家版權局公布第二批版權強國建設典型案例,歙縣徽州魚燈民間文藝版權保護運用經驗做法榜上有名。
版權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對發展先進文化生產力、保護民族文化創造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我省率先開展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省級試點,指導有關市縣優化民間文藝版權確權、用權、維權服務,重點探索徽州文化、傳統戲曲、中醫養生民俗、工藝美術等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版權保護利用新路徑。黃山市、安慶市懷寧縣、亳州市譙城區3個市縣(區)入選全國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地區,入選數量與江蘇等五省并列全國第一。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如何推動版權轉化運用,促進安徽高質量發展?從《銅陵之音》——銅酒杯及包裝設計產業轉化項目,到《“蕪小空”IP形象》——文創產品開發項目,再到《好玩的數學》——數字版權轉化項目,今年1月,安徽省版權局聯合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聯遴選培育首批12個優秀版權作品產業轉化重點項目,涉及安徽出版集團和合肥、亳州、蚌埠、蕪湖、宣城、銅陵、池州、黃山8個市。
安徽省版權局負責人表示:“我們將進一步宣傳展示文化創新成果版權價值,拓展版權轉化運用渠道,培育壯大文化市場主體,引導帶動更多文化創新成果賦能制造業、服務業等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張理想)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