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團宿州市埇橋區委以“雙向賦能”為導向,通過資源整合、需求對接和路徑創新,推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提質增效,實現青年成長與社會發展的雙贏。
構建資源矩陣,實現“單向輸送”向“雙向賦能”優化。打破傳統高校實踐團隊“單向輸送”模式,兼顧高校專業資源下沉和地域資源供給,創新建立“政—校—企—社”資源矩陣。聯合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15所高校實踐團隊,蘆嶺鎮、西關街道等10余個基層單位,埇橋區青年志愿者協會、名師工作室等多個社會組織,對接宿州市烈士陵園、共青團歷史教育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和智能(宿州)科技有限公司、劉老二燒雞廠等龍頭企業資源,打造高“產學研用”一體化場景。
其中,安徽工程大學實踐團隊以紅色精神傳承為主線,既開展專題宣講,又組織實地參觀烈士陵園,實現高校理論資源與地方實踐平臺的有機融合和高校紅色精神宣講資源下沉與本地紅色教育資源育人功能的有機結合。
深化校地合作,實現“短期服務”到“長期合作”升級。招募來自安徽師范大學、合肥經濟學院等15所高校“三下鄉”實踐團隊的100余名青年志愿者,于宿州市圖書館、三八街道金園社區等8個服務站點開展七彩陽光暑假紅領巾學院公益學堂活動,通過課業輔導、自護教育、興趣培養等形式,累計服務社區青少年200余名,進一步實現高校人才資源與社區服務需求的精準匹配對接。
其中,巢湖學院“我是小小實驗郎”實踐團隊深入三八街道港利社區,開展“童心守護”留守兒童專題走訪調研,建立“一對一”結對幫扶精準需求清單,收集“心愿明信片”63張。并與社區達成“校社聯動”合作意向,通過“1+1”線上課業輔導等方式,為留守兒童提供常態化關心關愛,推動短期服務向常態化幫扶轉變。
創新實踐路徑,實現“青年成長”與“地方發展”雙贏。以開展高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重要載體,搭建人才培育和產業推介雙平臺,實現“服務—轉化—推廣”閉環。
其中,合肥工業大學實踐團隊深入劉老二燒雞廠,學習黨建引領企業發展經驗,同時幫助企業推廣符離集燒雞特色品牌;安徽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宿韻徽州,阡陌埇橋”實踐團隊實地觀摩“鄉見農硒”生態農場,探索文旅融合數字化發展新路徑,助力推廣綠皮雞蛋等特色農產品;合肥工業大學另一實踐團隊深入考察大豆種植基地,為“埇橋大豆”品牌建設建言獻策。通過可視化傳播,實現高校智力支持和本地特色產業推廣的良性互動。
(呂燁天)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