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層巒疊翠。車輛穿過最后一道山間隧道,一片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土黃色小樓豁然展現于眼前。2019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曾踏訪這方土地,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深入調研,為深山的脫貧之路點亮明燈。2025年7月16日,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七屆大學生中藥資源科學考察隊重踏這片熱土,深入了解當地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發展,用專業視角探尋鄉村巨變背后的“幸福密碼”。
山坳里繪出幸福新畫卷
“艾草是咱土家人的寶!”在充滿土家風情的小院,華溪村村干部譚啟桂向隊員們介紹,“端午時節,土家族家家戶戶門楣懸艾,驅邪祈福、守護安康,代代相傳?!奔逅遄?、為幼童洗面,用途廣泛......一株青草承載著土家人對安康的樸素祈愿。科考隊員們在交流中深切感受著艾草承載的民俗智慧與中醫藥文化的民間根基。
走進初心小院,談及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濕滑的山路上拾級而上、深入農家座談的情景,譚啟桂眼中依然閃爍著激動與自豪。“習近平總書記踏著濕滑的石階登上陡坡,質樸而堅定的話語,至今回蕩在耳邊,為我們脫貧攻堅注入了無窮力量!”
曾因家人生病、多子女就學問題而陷入困境的她,如今靠著中藥材種植創造全家小康生活。華溪村如她這般勤勞的“蜜蜂”比比皆是:農家樂飄出飯菜香,合作社藥田翻涌綠浪......村民眼中盛滿對當下的珍視與未來的期盼,飽滿如飽吸陽光的麥粒。“這里真是人間仙境!真舍不得離開?!眮碜蕴K丹的隊員REEM沉醉于青山綠水間,用中文發出由衷贊嘆。
中醫藥全產業鏈托起“黃金作物”
曾經的華溪村地狹人貧,人均耕地不足1畝。如今,860畝黃精鋪展成層層“綠色梯田”,木瓜、中蜂、研學課堂等串起四季產業?!?年了,收成一年比一年好!”華溪村黨支部書記王祥生介紹道。
隊員們踩著平整寬闊的水泥路,聽王祥生說起曾經泥濘的山道,對比老照片中的景象,不禁感慨萬千?!跋瘸渣S連苦,再享蜂蜜甜”,這句在華溪村口口相傳的話語,正是華溪村振興之路的生動寫照。
走進田間地頭,科考隊對比不同海拔、不同遮陰條件下的生長差異,同步開展火麻、五葉巖爬藤等品種資源普查。“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實驗數據落到農戶賬本里?!标爢T劉仲祥俯身細察黃精長勢,認真記錄數據;王志君則用鏡頭捕捉村民巧制黃精美食的畫面:“這些實踐承載著深厚的中醫藥智慧?!?/p>
把青春和汗水灑在希望的田野
隊員們與村民交流時,不少村民還分享了當地黃精種植的專業知識。這種從思想到行動,再到整體素質的轉變,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根基,也讓隊員們深受觸動。勞作間隙,《太陽出來喜洋洋》的歡歌在村里回蕩,科考隊員在王祥生帶領下齊聲應和,幸福滋味隨旋律流淌。
“這次實踐讓我們深刻體悟到,中醫藥這把‘金鑰匙’打開了鄉村振興的‘致富門’?!标爢T唐一嘉在日志中寫道,“作為新時代中醫藥青年,我們要把所學所長轉化為強農助醫的實際行動,在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上貢獻青春力量?!?/p>
科考隊員們穿行于青山綠水間,記錄、采樣、交流,收獲的背包日漸豐盈。華溪村的故事生動地詮釋了:當奮斗精神扎根土地,當傳統智慧遇上創新思維,鄉村振興的畫卷便會在山水間徐徐展開。對于科考隊員來說,這次科考之行不僅是一次專業實踐,更是一堂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課”,讓他們更深刻體悟到中醫藥產業在賦能鄉村振興、服務人民健康中的磅礴偉力。
通訊員 聶欣悅 本網記者 程榕娟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