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我國茶葉主產省之一,是具南北特征的復合型茶區,怎樣提升“每日一皖茶”的品質口碑、品牌價值?茶文化是中國文化里的大IP,如何與當代年輕人實現香入肺腑的“雙向奔赴”?如何打造更好的“致富葉”“搖錢樹”“風景山”,助力鄉村產業提質增效,拓展農文旅更大發展空間,激發和滿足人們個性化、多樣化、健康化的消費新需求?
安徽以“三茶”統籌為發展主軸,將茶產業、茶文化、茶科技深度融合,通過三產聯動激活傳統茶業的現代生命力。
一產筑基:
生態化管理體系筑就品質根基
在金寨縣,北斗衛星正在為萬畝茶園繪制“數字地圖”。片片茶園的土壤墑情、光照強度、病蟲害預警都實時顯示在智慧農業平臺上,茶農通過手機實現精準管護。六安瓜片的氨基酸含量提升了18%,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連續5年保持100%。
在黃山毛峰核心產區,統一品種改良、統一有機施肥、統一采摘標準、統一加工工藝、統一質量追溯。工業化思維與傳統技藝的碰撞,催生出畝均效益提升35%的“綠金效應”。目前全省已建成標準化示范茶園87個,帶動30萬茶農人均增收4200元。
在宣州區茶櫻谷的生態茶園里,茶樹與櫻花、香榧共生共榮,構筑起天然的風景防蟲網,這種“立體種養+生物防治”模式,使茶葉農殘檢出率下降至百萬分之0.01以下。安徽茶區森林覆蓋率已達76%,56個茶葉產品獲得有機認證,生態溢價讓皖茶身價倍增。
【觀點與啟示】安徽茶產業正以生態化與數字化融合為核心,探索一條以科技賦能傳統農業、標準化重塑產業鏈、生態溢價創造新增長點的可持續現代農業發展路徑。該模式為農業現代化提供重要借鑒:通過“數字基建+標準體系+生態保護”三維聯動,既突破傳統農業低效瓶頸,又避免工業化對生態的破壞,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協同增長。這種以品質提升為核心、科技與生態雙輪驅動的路徑,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產業升級樣本。
二產裂變:
科技與產品創新重塑產業形態
在謝裕大科創中心,超臨界萃取技術將茶多酚提純至99.9%,納米包裹工藝使茶氨酸緩釋時間延長8倍,這些尖端科技已轉化為面膜、功能飲料等35種衍生產品,帶動企業毛利率突破62%。黃山黑茶產業園通過微生物定向發酵技術,將夏秋茶原料轉化為富含冠突散囊菌的功能黑茶,使每公斤8元的低檔茶增值至120元,帶動茶農畝均增收2800元。
廬江白云春毫茶業開發的茶簡餐系列、中式茶飲品系列等,研制出龍井桂花茶香雞、六安瓜片蝦仁等創新菜品,在第十六屆合肥·廬江白云春毫茶文化旅游季中成為爆款,單日銷售額突破50萬元。
【觀點與啟示】安徽茶產業通過二產深加工與消費場景創新,打破傳統邊界,構建出“科技增值+跨界融合”的產業升級模式,形成以技術革命激活原料價值、產業鏈垂直延伸、消費代際破圈等突破方向,安徽這樣的實踐揭示農產品加工業升級邏輯:前端以尖端科技提升資源轉化效率,中端通過產業鏈延伸打開價值空間,終端借力消費創新捕獲新生代市場,這種“技術賦能+場景再造”的雙重變革,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創新范式。
三產融合:
創意新場景激活茶旅新生態
在謝裕大茶文化博物館,游客可身著漢服體驗唐代煎茶法,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指導下完成殺青、揉捻等工藝,還能用茶染技藝創作絲巾。這種“可觸摸的歷史”讓游客日均接待量達到2500人次,二次消費占比提升至45%。廬江白云春毫茶旅季打造的“茶香地圖”,串聯起茶山音樂會、茶田露營、非遺制陶等12種體驗場景,這種“勞動教育+文化傳承”的研學課程,已開發出7大主題28個實踐項目,2024年接待學生8萬人次,三條線路入選“安徽最美茶旅線路”。
六安抹茶小鎮開辟了“紅色教育+綠色茶旅”新路徑。游客在紅磚灰瓦的將軍小院制作茶品、茶飲,還能品嘗以安徽四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入味的“抹茶宴”。這種從采茶葉、制茶葉、學茶藝、做茶人等沉浸式體驗,讓茶旅消費從人均80元提升至350元。
【觀點與啟示】安徽茶產業通過三產融合創新模式:“茶+文化+旅游+教育”跨界融合,構建了沉浸式茶旅體驗新場景,實現農業價值延伸與消費升級。這種模式通過文化活化傳承的路徑、消費場景多維開發、茶旅生態場景創意營造的三重突破,推動茶旅發展從場景創新向價值創新的躍升。
(■ 董仁泉 作者系安徽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