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黨組織書記,是引領村子發展的“領頭雁”。長期以來,全省廣大村黨組織書記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牢記使命、扛起責任,團結帶領群眾打開致富門、走好共富路,涌現出一批“安徽省優秀村支書”。本期刊發4名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的事跡,展現他們干事創業、擔當作為、甘于奉獻的風采。
歸巢筑夢“90后”巧繡富村圖
安徽日報記者劉良慧
舒城縣千人橋鎮五里橋村村貌。
到鵬翔生態園體驗田園生活、去夢樂帝巧克力小鎮感受異域風情,舒城縣千人橋鎮五里橋村已成為遠近知名的鄉村旅游打卡目的地。
五里橋村的“出圈”,離不開村黨支部書記方根生的用心經營,“要用繡花功夫做好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方根生總結。
2017年,26歲的方根生放棄建筑公司項目經理的優厚待遇,毅然返回家鄉五里橋村,把個人夢想與鄉村振興的奮斗圖景編織在一起。
摘下“安全帽”,戴上“大草帽”,安全責任轉變成了發展重任,方根生用20多本學習、調研筆記記錄著他對五里橋村的發展思考。
2021年,方根生接過村黨支部書記的“接力棒”,第一件事就是帶領村“兩委”入戶走訪,了解村組實際情況和群眾的“急難愁盼”。
一些老黨員直言不諱:“這些年五里橋村發展變化都在沿省道、集鎮周邊的‘面子’上,事關農業生產的溝塘堰壩、群眾出行的村組道路、生活必需的用水用電等基礎設施等‘里子’改變不大。”
基礎設施建設不僅事關群眾生產生活,更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這個‘欠賬’在我們這屆手上,無論如何也要給群眾‘補’上!”方根生的話擲地有聲。
他顧不上年輕人的生澀,向鎮上跑、向縣里跑,通過各種渠道為村級發展爭取項目資金。
在方根生的堅持不懈下,五里橋村先后完成9500多米道路硬化、800多米水渠硬化、1000多米暗渠疏浚、5道杭北干渠沿線涵閘加固、3個電網臺區改造以及360畝耕地高標準治理等一個個民生工程。
還掉了“欠賬”,方根生開始謀劃發展村集體經濟。在他的帶領下,2024年底,五里橋村集體經濟從原來的10萬元提高到了54.8萬元,一舉邁入集體經濟強村行列。數據增長背后,是方根生對一個又一個項目的不懈“攻堅”。
2022年春,借助農村實行土地大托管契機,方根生成功說服群眾,流轉2000多畝土地到村集體,再轉包給大戶種植,既保護了群眾利益,又以管理服務費的方式,為村集體經濟增加了4萬元收入。
恰逢安徽建筑大學幫扶五里橋村,方根生多次上門對接,成功獲得校方每月向五里橋村采購10萬斤左右優質大米的訂單。與此同時,學校工會每年從五里橋村采購優質農副產品,為村集體經濟年度創收20多萬元。
2022年夏天,方根生看準鵬翔生態園文旅產業的旺盛人氣,主動與企業達成了共同開發村集體22畝土地發展文旅產業的協議,每年村集體獲得分紅10.2萬元。
方根生還因地制宜盤活了食用菌種植基地項目,出租了大棚和扶貧車間,每年獲得村集體收入3.8萬元。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方根生帶領全村創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完善村史館、理論宣講室、村民教育室、健身活動室、文化活動室等公共場地建設;舉辦重陽節大會、首屆“村BA”籃球賽和鄉村秋晚活動。2023年,五里橋村代表千人橋鎮成功舉辦了中國農民豐收節舒城主場活動。
五里橋村迎來蝶變,村民精神面貌也越來越好。談起未來,方根生干勁十足:“我將繼續扎根基層,持續深挖富民產業,敦化鄉風民風,為鄉村振興闖出更多路子,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頭雁”領飛“梅”好事業正當時
安徽日報記者班慧
袁祖發(左)在走訪群眾。(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3月24日,春光和煦。早上7點不到,蕪湖市灣沚區花橋鎮花橋村黨總支書記袁祖發已經來到青梅基地,查看青梅長勢,指導春季病蟲防治。
“前年種的青梅已經開始掛果,這兩年一共栽種了440畝、2萬株。”袁祖發盤算著,明年果子長勢好的話,年凈增收40萬元也不成問題。
五年打造千畝青梅基地,開展青梅深加工,發展文旅產業......袁祖發在心里一點一點描繪著發展藍圖。花橋村的未來,像眼前蓬勃生長的青梅果苗一樣充滿希望。
同樣生長的,還有袁祖發眼角的皺紋和鬢邊的白發。將時間的鐘擺撥回到2010年8月,袁祖發初任花橋鎮花橋村的黨總支書記。彼時,村集體欠債28萬元,村容村貌臟亂差,干部缺乏干事激情,也正因如此,群眾對干部不信任,工作一度開展不下去。
為什么要接下這個“爛攤子”?“我出生在花橋,成長在花橋,這里有我的根和魂,我想改變村子的貧窮面貌。”袁祖發下決心,把局面扭轉過來,讓花橋村變個樣!
作為“頭雁”,他以身為范,帶領村“兩委”走出“村機關”,登門入戶訪民情,一條凳上話家常,做“狗不叫”式的干部。群眾心中有桿秤,看到黨員干部帶頭,逐漸愿意跟著干,工作開展順暢了許多。
但是,沒有集體的經濟,就沒有集體的力量。怎么發展經濟、帶領群眾致富,是袁祖發上任時面臨的最大難題。
當時,附近的新蕪經濟開發區迅速崛起,村里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大量土地撂荒,而一批村內能人想搞規模種植,面臨用地難題。于是,袁祖發一戶一戶上門動員農戶將土地出租,既帶動經濟發展,又解決部分群眾就業,還增加了農戶土地租金收入。
2017年,他抓住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和“三變”改革契機,發動55戶村民投資入股,成立施茶湖糧食烘干專業合作社,解決本村及周邊糧食種植大戶曬糧難、賣糧難問題。
2022年是花橋村發展里程碑式的一年。袁祖發乘著蕪湖市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工作試點的“東風”,對原有合作社進行改制,第一個在全市成立全民入股的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將經營范圍從原有的單一糧食烘干擴大到糧食生產全產業鏈配套服務。同年,與區供銷社聯合成立花橋村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直接對接農資生產廠家,降低農戶生產成本,增加合作社收入。
就在這一年,花橋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百萬元大關,邁入經濟強村行列。在2023年首次舉辦的合作社分紅大會上,2852名村民共計領取分紅44.82萬元。看到喜笑顏開的村民,袁祖發心里也樂開了花。
“如今,花橋村已連續3年向全體村民分紅,今年我們首次探索將信用建設納入村集體經濟收益分紅,為最美信用戶、誠信標兵、鄉村治理示范戶等50人頒獎,發放信用分紅。”袁祖發總結,這既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又能提升鄉村善治水平。
“把花橋村建設成為‘業興、民富、和美’的村莊,是我奮斗的目標。”眼下,袁祖發正帶領著群眾開展蕪湖航空馬拉松花橋村沿線的環境整治工作,他堅信,花橋村未來的發展,還有更多的想象空間。
實干興村闖出百萬增收路
安徽日報記者范孝東
太湖縣江塘鄉大塘村村貌。(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說破千言萬語,不如干成實事一樁。”太湖縣江塘鄉大塘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汪文達快人快語,道出了多年來在村里工作的心得體會。
從土地集中流轉到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園,從成立村級勞務公司到村居環境整治,這幾年,汪文達帶領村民干了不少實事,推動大塘村實現了從“負債村”到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0萬元的精彩“蝶變”,也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發展紅利。
2017年,汪文達辭去在合肥市的工作,回到大塘村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后在村“兩委”換屆時,被選舉為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
壯大村集體經濟,是汪文達上任后謀劃的“頭等大事”。他首先從土地入手,對全村4500多畝耕地進行整合,將農戶的土地集中流轉至村集體,再集中流轉給種植大戶,既提升了糧食產量,也增加了村民的土地收益。
“要想保持集體經濟增量,只靠租金遠遠不夠,需要不斷培育和挖掘新的增長點。”汪文達介紹,大塘村采取“村集體+村干部+能人”等模式,發展食用菌、番鴨養殖、水果采摘等產業,年產值達3000余萬元,村集體每年固定增收25萬元。
在此基礎上,大塘村先后成立了農業、油茶、種養、旅游等公司和合作社4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1家,注冊了“盛唐大米”“興塘香菇”等4個品牌。2019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首次突破100萬元,2024年突破2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2.9萬元。
除了發展種植養殖,大塘村還整合村內人力資源,成立勞務公司,主要承接建筑勞務分包和工程項目建設,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50萬元收入,發放勞務工資200萬元,極大方便了村民就近就業。
村集體經濟好轉了,村容村貌也要跟上。為了整治村居環境,汪文達同村“兩委”商議,在全縣范圍內首創“公德”超市積分制,由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組成工作專班每月對農戶家中衛生進行考核評分,定期對農戶所得評分開展物資兌換。
積分制剛開始推行時,一些村民響應不積極。汪文達就騎著電瓶車挨家挨戶檢查衛生,耐心細致做村民工作,身體力行帶動村內風氣的轉變。“汪書記為了搞好環境衛生,真是下了大功夫,我們要是還像過去一樣不愛護環境,真就說不過去了。”一位村民如是表示。
把村子扮靚,也能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汪文達介紹,近年來,大塘村積極把握鄉村旅游熱機遇,對穿村而過的汪家河進行整治,打造了“七彩油菜花、桃花打卡地”。同時,利用246省道一級公路、田園大塘綜合體等人流量大優勢,增設農特產品銷售區,帶動本地產品走向外地,形成集體經濟和群眾收入新的增長點。
實事一件又一件不斷落地,大塘村的面貌一年又一年不斷“上新”,汪文達實干興村、為民服務的初心愈發堅定。“我將繼續扎根基層,想方設法發展富民產業,帶領村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汪文達說。
初心依舊“兵支書”決勝“新戰場”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江敏
趙宣(右)與村民交流蘑菇種植技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趙書記把與村民利益相關的政策都研究得很透徹,鼓勵大家創業,開展特色種植養殖,推動產業發展,讓人人有事可做,有錢可賺。”在渦陽縣渦南鎮胡堿村,提起村黨總支書記趙宣,村民們贊不絕口。
趙宣是一名擁有13年兵齡的退役軍人,談及回到家鄉的原因,他表示:“既是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又有一份家鄉情懷,總想著為家鄉做點事。”
過去,胡堿村“兩委”班子存在軟弱渙散、工作積極性不高等問題。趙宣上任以后,面對接踵而至的新老問題,細心走訪、查找原因、對癥下藥。“小事征求意見,大事集體研究,求大同,存小異,各項工作都民主決策,消除了大家的心理隔閡。心里順了,工作也就順了。”趙宣說。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趙宣把村級組織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來抓,每月定期組織黨員開展學習,交流思想,提高黨員的政治素質。同時,高度注重陣地建設,利用“三會一課”、遠程教育平臺等多種方式,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激發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趙書記積極發揮‘頭雁’作用,帶領我們胡堿村‘兩委’全力打造‘為民服務一塊抓、弱勢群體一塊幫、環境衛生一塊清、鄉村振興一起干’的服務共同體。”胡堿村黨總支委員王金路深有感觸。
“相比于我們過去種植的農作物,香菇種植省時省力,易于維護,效益又不錯。”在胡堿村朱紅芳種植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朱紅芳面露喜悅。2022年,趙宣帶領胡堿村開展“一塊田”改革,用一年多時間,流轉了4000余畝土地,同時爭取到渦陽縣農業農村局惠農項目資金630萬元,建設渦陽縣胡堿村食用菌項目基地,開展香菇菌棒制種、培育、生產、采摘、初加工等業務。
“目前正計劃擴建二期項目,預計占地56畝,新建120座生產采摘大棚、1000平方米廠房和1000平方米香菇制棒車間,車間投入使用后每年可降低生產成本100萬元。”趙宣滿懷信心。目前該村已成立25家農業專業種植合作社,有3個養殖大戶,帶動當地約200人實現就業,為務工群眾增加收入近300萬元。
“村里經濟好了,村民收入提高了,但矛盾糾紛也更復雜多樣了。”趙宣表示,為把矛盾化解在源頭、問題解決在基層,他堅持在一線走訪排查,叮囑信訪干部做好接訪服務,安排節假日接訪值班工作,最大限度方便人民群眾表達意愿,反映問題。對群眾反映比較突出的問題開展重點調研,同時做好重點案件跟蹤回訪。近三年來,該村無一起信訪矛盾。
去年11月,趙宣入選“安徽省優秀村支書”名單。對于這份榮譽,他言辭堅定:“這是對我過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對當下和未來的鞭策,我將繼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決心為群眾服務。”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