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網訊 “三十而立,我在肥西找到了立業的平臺”,“90后”黃芳勝是中科大博士研究生,30歲那年通過“創智匯”雙創大賽來到肥西,創辦合肥中科創微科技有限公司,從事滅火微膠囊的研發及產業化,專門用于新能源汽車電池安全防護。今年年初,黃芳勝獲得了200萬元種子輪融資,在補貼政策支持下租用了1000平方廠房用于擴大生產,“肥西滿足了我對創業的所有憧憬”。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青年人才更是依靠專業的技能、創新的活力、奮斗的激情成為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肥西縣正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釋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強烈信號,以求賢若渴的誠意、海納百川的胸懷筑巢引鳳,加快打造青年人才向往之城,支持青年人才在肥西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挑大梁、當主角。
誠意之城,讓青年一見傾心
今年6月,安徽合城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文良柱拿到了編號為“0001”的首張肥西縣高層次人才證書,更令他驚喜的是,團隊里的3位年輕人也在同一批獲得了人才認定,“這不僅是對我們的認可,也為團隊里的年輕人在肥西安居樂業提供了切實的保障”。從租購房補貼到崗位補貼,從子女教育到醫療服務,肥西縣為高層次人才量身定制了一攬子的保障政策,此外還圍繞深化產才融合推出“四支持兩保障”的政策體系,聚焦人才全階段、全要素發展需求。
肥西首批高層次人才證書頒發儀式
除了高層次人才,肥西縣還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的引聚,先后組織開展“肥西優企高校行”活動17場,組織316家企業提供就業崗位8536個,收到簡歷4679份。迎合青年人喜好,積極探索直播帶崗、人才夜市等招聘新模式,融合音樂會、美食、民宿、文創等元素,打造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求職平臺,在煙火氣里聚才氣。組織開展大學生返家鄉、博士肥西行、揚帆計劃等實踐活動,引導更多青年學子與肥西發展同頻共振,培養一批肥西的“自來水”、家鄉的“合伙人”。截至9月底,肥西縣新引進大學生1.2萬人,同比去年翻了一番。
肥西優企高校行活動現場
活力之城,助青年一朝夢圓
近年來,肥西縣堅持“產業是核心、城鄉是基礎、隊伍是保障”的發展思路,重大項目快引快落、產業能級持續提質增效,三大戰新產業集群成型成勢,城市承載力和品質大幅提升,改革創新不斷激發活力。“產城人”三箭齊發,肥西縣著力打造青年圓夢之城。
8月的巢湖岸邊,創新之潮奔涌不息,活力四濺。44個青年人才創業項目在安徽創新館同臺競技,經過三天的精彩角逐,12個項目脫穎而出,其中8個項目帶頭人擁有博士研究生學歷。這是肥西“創智匯”走過的第八個年頭,已累計吸引649名創業人才報名參賽,前七屆共培育科技型項目36個,其中國家高企12個、規上企業4個。“85”后李兵是第四屆大賽獲獎者,創辦的合肥小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高危能源行業智能化與無人化運維,成立4年完成了由營業額不足百萬到突破2500萬元的跨越,“肥西為我提供了啟動資金、免租廠房、天使輪融資和純信用貸款,累計支持超過500萬元,幫助小步度過了創業死亡谷,我始終相信,肥西是創業青年的福地。”
肥西第八屆“創智匯”雙創精英挑戰賽新能源汽車專場賽
引金融活水,設立100億元的產業引導母基金,與頭部機構合作設立戰新產業子基金18只,今年以來,通過“投資+招商”模式落地項目14個,總投資超400億元;保障產業空間布局,2年內新增不少于7000畝產業用地,投資超120億元,打造12個產業園區,總建設面積近250萬平方米。
肥西縣正在讓“才聚肥西大有可為”成為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發展實踐,讓各路英才在肥西縣找到屬于自己的“芳華時代”。
溫暖之城,與青年一拍即合
“打開手機掃一掃就能看到優惠政策,與工作人員確認一下即可,非常方便”,肥西人才碼的使用體驗令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博士研究生聶云盟印象深刻。免費停車、免費觀影、免費健身,打開人才碼掃一掃已經成為肥西人才及家人生活休閑新風尚。今年年初,肥西依托“智慧肥西”平臺打造人才碼服務體系,為高層次人才及其親屬提供20項服務事項,涉及60多個應用場景,成功將人才“綠卡”裝進手機里。自人才碼推出以來,已為近700名人才及親屬提供1300余次免費或優惠服務。
清華大學博士生社會實踐團走進肥西
肥西縣是一個與青年人“交心”的城市,每個鄉鎮園區都有自己的人才工作品牌,青年人才活動常態化開展。在“520”、七夕等節日的浪漫氛圍里,眾多年輕人通過交友聯誼活動結識,甚至相戀相守。在桃花潭公園,500多名青年人共赴“仲夏夜”之約,用一場人才音樂會,去唱響熱情似火的青春。在香氣氤氳的人才咖啡廳,青年創業者們聽講座、聊創業、談合作,碰撞思想火花,激發創意靈感。在民宿體驗日,人才和家人以星空為幕,綠草為席,共赴半日閑暇,感受家門口的“詩與遠方”......
肥西經開區人才夜市暨人才音樂會
淵深群魚聚,林茂百鳥鳴。在肥西這座宜居宜業的幸福城市,時代洪流正與奮斗的青春相互激蕩、交融在一起,越來越多的青年循光而來,攜手擘畫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網記者張華,通訊員張星陽查恒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