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報》(國內統一刊號:CN34-0019 郵發代號:25-2 全年訂閱價216元,各地郵局均可訂閱)是共青團安徽省委機關報,也是全省唯一一張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專業報刊,服務教育、貼近學生、關注青年是我們的辦報宗旨,經過長期的實踐,我們走出了《學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聞周刊》的系列辦報之路,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廣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報》成為我省教育輿論宣傳的主陣地,成為廣大師生展示才華的新聞舞臺。
國內統一刊號:CN34—0019 郵發代號:25—2
編輯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長江中路419號
一門三代援疆情 |
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丁亞東 發布日期:2023-03-17 11:12:31 |
跨越萬里,奉獻青春支援邊疆建設;三代同心,用情用心地接力奮斗。安徽財經大學第二十四屆研究生支教團(以下簡稱研支團)成員張鳳珍用她的行動書寫著一家三代的家國情懷。她表示,要像家里的長輩一樣,用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給邊疆的學生帶去些許光明與期待。 ![]() 張鳳珍(左二)與學生合影
![]() 學生給張鳳珍寫的信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響應國家支援建設大西北的號召,兩個單薄的身影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支援邊疆建設的隊伍中。他們去往新疆石河子,眼前的景象令他們怔住:廣袤無垠的平地,人煙稀少,只有一座座新建立起來的工廠。他們立志在這里作出一番貢獻,這兩個年輕人在其中的一個造糖工廠工作,并在新疆石河子深深扎根。這兩個人便是張鳳珍的爺爺和姑奶奶。
在那個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書信的年代,爺爺和姑奶奶把他們的青春和汗水揮灑在邊疆,這也影響著安徽財經大學學生張鳳珍和她父親的人生選擇。2013年,上海市扶貧對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葉城縣,她父親主動報名參與,在新疆修建高速公路,為邊疆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巧合的是,她的哥哥在中鐵十三局工作,修建的也正是新疆高速公路。
“我想把家族這段援疆的家國情懷續上”。張鳳珍說,她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經常在茶余飯后聽爺爺奶奶講述他們年輕時的故事。“后來因家中無人照顧老人,爺爺不得不返回。只留下姑奶奶一人在那工作,這一工作就是一輩子。”從小耳濡目染,讓張鳳珍對祖國邊疆充滿了好奇與向往。
2022年8月,張鳳珍成為研支團的一名成員,前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皮山農場中學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
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
“你知道你要去的這個地方什么情況嗎?你一個女孩子去那么遠的地方,在外面能照顧好自己嗎……”張鳳珍在跟家人表達要參加研支團前往新疆的時候,迎來的是家人們的各種質疑。
但是張鳳珍的決心已定,“你們能去,我為啥不能。我就想沿著爺爺、姑奶奶和父親的足跡,去那邊看看去,那是你們當年奮斗過的地方啊”。
家人沒有再阻攔。
出發前幾天,父親跟她詳細介紹那邊的環境是什么樣子的以及天氣、飲食等方面的情況。“我當年援疆也是在南疆,是在葉城縣,你這次去的地方和我當年去的地方離得不遠。”
“援疆對我而言,是沿著前輩的足跡繼續前進,是赤子在聽從黨的召喚”。張鳳珍的話語中飽含著她對新疆這片土地的特殊情感。家是最溫暖的港灣,父母是最堅實的后盾,家人的支持、理解、鼓勵與陪伴一直是她努力生活和學習的最大動力。
赴一場跨越千里的“約定”
剛進入大學,張鳳珍便加入了校青年志愿者協會,前往蚌埠市各所小學支教,踐行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而她的支教志愿之心也就此種下。大三時,了解到中國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團,在聽完入選研支團的經驗分享會,便產生了興趣。隨后她了解到,學校對接的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皮山農場中學,地處新疆南部,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昆侖山腳下,主要是做教學工作。那里的學生學習的認知較淺,從小生活的環境使得他們學習較為艱難,他們中的大部分沒有出過皮山農場,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當地也十分缺乏志愿者。
“那年4月份的釘釘線上宣講,學長學姐們深入介紹了那邊的工作以及生活,9月初線下宣講時,學長還講述了當地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讓我更加明白了支教的意義。”張鳳珍說,研支團設立的獎學金名字是“漠上花開”,是希望當地的學生即便在大漠里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綻放自己,她決定,要去幫助學生們了解外面的世界,在他們小小的心靈里種下走出去的種子。“每一年都會有新的志愿者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先撒下了希望的‘種子’,給‘種子’澆水、施肥,終有一天會漠上遍地花開”。
用心陪伴新疆娃成長
“老師好!”
“你好呀,來測一下體溫。”
這是張鳳珍與新疆學生的第一次對話。2022年8月29日,這是張鳳珍第一次踏進新疆這片熱土,也是其家族的第三代人援疆之旅的開始。
剛到新疆,張鳳珍承受著水土不服、氣候不適應、飲食不習慣等諸多困難;但是張鳳珍工作起來,總是很有精氣神兒,激情始終帶給她奮進的力量。對于新疆這塊熱土,她懷有與眾不同的感情。
她在學校帶五年級,是班級的副班主任。“這邊六年級的時候有一個政策,會有一個內初班,考進這個班就可以到內地上初中,即便不行,還可以去新疆其他的好學校,所以很多學生都是想考上這個班”。張鳳珍來到學校后,一門心思撲在學生的成績上,“我每天沒課的時候就會去別的老師班里聽課,我很想幫助學生們提高一下成績。”
張鳳珍住的小區離學校比較近,雖然走路只需要十分鐘,但她中午從不回家。“我基本上都是在辦公室里休息,瞇一小會就去班里給學生們聽寫一下字詞,因為他們不像內地的學生對拼音非常的熟悉,我就希望能帶著他們多練習”。
張鳳珍付出的關愛與努力盡在學生眼中,學生也毫不吝嗇地表達對老師的喜愛之情。
“張老師,你真的很像媽媽一樣”“張老師我一定會好好學習,不讓你失望”“張老師,我們很愛您”……張鳳珍和記者分享了學生們寫給她的信,信里學生們會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訴說著生活學習的點滴,歪歪扭扭的字跡沒有過度的修飾,卻飽含著真情。對于張鳳珍來說,這更是一份責任與擔當。
支教的這幾個月,張鳳珍一直都在感慨時間過得太快了。“上學期基本上都是網課,開學三周以后與學生們才見面。他們的名字和臉,其實我到現在都沒有完完全全地對應上。雖然我沒有認清他們,但是他們認清了我,很貼心、很暖心,學生們真的太可愛了。”張鳳珍笑著說。
“半年過去了,真希望時間不要走太快”。張鳳珍說,她現在很珍惜在學校的每一天,沒事的時候會把這邊的事情都記錄一下。她會繼續努力,不僅僅教授他們知識,更要帶他們見識更為廣闊的世界,在他們心中撒下希望的種子。
“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行動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礪”。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青年要勇擔時代重任,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光彩,這讓張鳳珍深受啟發與鼓舞。作為研支團成員,她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導,在這一年的支教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奉獻人民、服務社會的實踐中鍛煉成長,展現良好的青年擔當。“希望自己在接下來的支教生涯中繼續發光發熱,在西部計劃志愿服務中與祖國發展同頻共振,用汗水和心血踐行忠誠和擔當。”她說。
![]() 張鳳珍(左二)和學生一起包餃子
![]() 張鳳珍(右)開展家訪活動
□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丁亞東采寫
□配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發表評論 |